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陈熙中:红学的普及与提高
据有的日本学者说,尽管连小学生都知道《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小说的名著,但除了少数研究者之外,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读过用古代日语写的《源氏物语》全文;即使是译成现代日语的《源氏物语》,也很少有通读全书的读者(角川文库本《源氏物语古典入门版》前言)。
陈熙中
与《源氏物语》不同,我国的《红楼梦》拥有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古典小说名著。不但阅读《红楼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研究《红楼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人们通常把对《红楼梦》的研究称之为“红学”。可以说,随着《红楼梦》的普及,红学也普及了。红学的普及对于推动红学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庚辰本《石头记》第三十回:“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的坠子一滴,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过去几乎所有的红学家都不懂这个“滴”字是什么意思,认为是个错字。他们在校注《红楼梦》时,根据其他抄本改作“摘”或“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南京读者研究《红楼梦》的方言,才指出“滴”字为南京一带的方言词,应是曹雪芹的原文。证之文献,我们知道在南京、扬州一带以及吴语区方言中,“凡以拇、食两指爪,对掐以取,谓之‘滴’(笔者按:音叠,入声,通常写作‘扚’)。”(《汉语方言大词典》引应钟《甬言稽古》)有的抄本作“摘”或“拨”,显系抄者不懂“滴”字而误改。
不过,毋庸讳言,红学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同志喜欢标榜自己是“草根红学”,处处以所谓红学的“主流派”或“正统派”作为对立面。一些人把《红楼梦》当作“密码大全”,争相“破译”、“揭秘”。在他们看来,《红楼梦》中各种人物形象,并不是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而是一个个专门等待他们揭示的各色神秘人物。比如有一位女工,据说“揭开了曹雪芹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隐藏的百年之谜,告诉我们《红楼梦》除了表面讲述的故事外,还隐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记载了曹雪芹和他恋爱的女子竺香玉之间的悲欢离合,记载了雍正皇帝暴亡的谜底和始末。”而这类“猜谜红学”竟如雨后春笋般地愈出愈多。最近见到某出版社出的一本《红楼梦密码》,书腰上大字写着:“秦可卿是李自成?王熙凤是吴三桂?贾瑞是崇祯?……本书带你层层解开作书人精心构织无人能破的《红楼梦》密码!”若红学如此普及下去,实在太可怕了。
这种现状人们常用“乱象丛生”来形容,主要就是因为对种种奇谈怪论深感不满。其实,这种方式最大谬误在于他们根本不懂或者有意忽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固有的艺术特性。《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典型形象,通过对他们的性格、命运的描写,控诉封建宗法社会对于青年男女的摧残,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自身走向溃烂、灭亡的必然趋势。所以,分析贾宝玉等这些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把握《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由此可见,红学需要普及,更需要提高。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熙中 红学 普及 提高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