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用心出新 用情出彩
用心出新 用情出彩——小故事,大主题:从《我的入党志愿书》谈起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新闻舆论战线围绕重大主题,打了几场硬仗。其中,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就是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的重要宣传活动之一。纪录电影作为一种能够勾连历史与现实、建构共通情感、创造真实感的媒介手段,在这次宣传中发挥着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微记录片《我的入党志愿书》,通过四位年纪加起来超过350岁的老人与他们的那一份份《入党志愿书》的故事,在三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带领观众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感受“入党”和“党员”之于“20后”们的分量与意义。
人物访谈类的纪实短片很多,建党的影像宣传作品也不乏出新出彩之作。在似锦的繁花中,《我的入党志愿书》不比高深、不比格调、不比新奇,而是真诚的、质朴的。它平淡无华却也能有滋有味,就在于有真事,有真心,也有真情。
“拍摄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老人家走路都费劲了,吃饭时候手都哆嗦了,还一笔一划地那么认真地再次写了一份《入党志愿书》。”《我的入党志愿书》系列短片第四集《迟到的入党宣誓仪式》的拍摄制作者罗杰回忆。如今已经91岁的老人候一风,1950年写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入党申请一直没有得到批准。此后他又多次申请入党。直到2015年,他再次用蓝色水笔在稿纸上写了自己的入党申请,终于以离休教师的身份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聚光扫过一份份已经变得有些脆生生的《入党申请书》,悠扬的提琴声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些泛黄的岁月。老人微低着头,翻过从老花镜上方看着镜头,一口河南乡音:“此生该有终须有,只要你做了,终究还是有的!”
和在博物馆里观看玻璃罩下的陈列感觉不同,仿佛这种藏在自己家里的、传给儿女的珍宝,更令人感到那情义的真挚和深沉。在联系采访人物的时候,制作团队放弃了集中收藏、陈列的档案,而是找到了当事人自己或者家人保存下来的“老物件”。让人更加能够相信,这些故事就发生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甚至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当89岁的张广科坐在客厅沙发上,从一个红木盒子里掏出自己69年前的《入党志愿书》,摘掉老花镜凑近再次端详自己翻起毛边的“藏品”,我似乎觉得这位老人就是早晨小区里散步遛鸟的老爷爷,一切都那么熟悉又真切。
建党95周年和牢记党员身份,都是宏大的主题。大主题要打动人心、触动灵魂,更需要小拳出大力。在眼球经济的碎片化、移动化时代,能够吸引人看下去,特别是吸引日益年轻化的用户点击并驻足,产品就最好短小且集中,能够把所有的力量在最小的点上爆发才能产生足够动人的传播压强。每集8分钟上下,每次讲一个人的一个故事,《我的入党志愿书》用一个个短片,记录了历史与时代的大河中,一滴滴普通的浪花折射出的光彩。
小故事讲大主题,要出新出彩,光有具体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还不够,还要更多的“料”。可感的物化的符号就是这次“提味”的点睛之笔。以一份份《入党志愿书》就是这样一个符码,把屏幕前的观众和故事里的主人公链接起来,也把人民群众和党链接得更紧实。《入党志愿书》还成为了一条线,把远隔千里的四位耄耋老人联系在了一起。除了前面提到的河南郸城的候一风和山东临沂的张广科,还有89岁的武正锦。武老1949年在解放太原的前线入党,在战火和烽烟中保存下来了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在安徽蚌埠,傅振安向市博物馆捐赠了父亲傅平生前一直保存了70多年的一份《入党志愿书》。这些《入党志愿书》成了历史与岁月的见证,是这些老人们分别走过、战斗过的证据,也是他们和那个时代共同的记忆。
用心才能出新,用情才能出彩。讲好小故事也能弘扬大主题。建党9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们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积累了经验,拓展了思路。肩上有职责,心中有使命,新闻舆论战线的同仁们将用传播的力量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继续奋斗。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新闻舆论 故事 用心 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