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打击假货需要动真格
“制假售假成本太低,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让制假售假庞大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才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和必经之路。”27日,阿里巴巴集团向全社会公开呼吁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加大打击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2月27日央广)
为了净化网购市场,国内大型电商平台一直在与假货作斗争,比如,阿里巴巴成立了一支2000人的打假特战队,每年在打假上的投入超过10亿元;建立了基于数据技术的“权利人共建平台”;今年初又成立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等。据了解,仅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之间,依托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打假新兵器”,执法部门已经关闭了约675家假货的生产、库存和销售点。
但是,即便如此,网络依然是假货的重灾区。究其根源,就在于网络售假的违法违规成本太低。即便在网络上售假被查获了,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又太低,反过来纵容和助长网店的网络售假行为。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共认定和处理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的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执法机关接收线索1184条,但公安机关能够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截至目前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个,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不足1%。打假之乏力可见一斑。
可见,要彻底净化网购市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维护电商平台的形象、声誉,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就应不管是对于网购售假行为,还是线下的售假行为,都动真格执法,对制假售假者不应再轻易放过。所以,应当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制假售假的违法成本,对销售假货的网店及其经营者必须予以严惩,不只是进行罚款,更重要的是降低售假追究刑责的立案标准,让售假的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否则,售假的网店经营者好了伤疤忘了疼,换个电商平台或以其他家庭成员身份卷土重来。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售假 假货 打击 制假 假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