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原创 本网原创
全国人大代表葛红林立足“信心”建言发展
“我们要不忘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
——全国人大代表葛红林立足“信心”建言发展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王卓)“我看好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乃至速度,一定会超过去年,除非出现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在十二届人大四川代表团全团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葛红林语调恳切,表达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信心何来?“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全面落实了新发展理念,坚持了党中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加快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增添了经济发展动能,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葛红林回顾了去年经济形势下,我国在“不容易”中取得的瞩目成就。
因为有在地方工作13年的经历,葛红林深知地方政府工作对地方发展的意义,“过去一年,各级政府的作风转变有成效,中铝公司的矿山、工厂和工程项目遍布于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两年来,我接触到不少地方干部,明显感到2016年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状态比2015年好多了,特别是去年底许多地方换届和领导班子调整,更是涌现出许多想干、肯干、能干的干部。”
过去一年不错的成绩单,显著的作风转变,给了葛红林信心判断的底气。而在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和观察,也让葛红林有了不少想法和建议。
“首先是议强化中观经济掌控,让产业政策更精准。”葛红林所说的中观经济,是相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之外的一种经济现象,比如区域(城市)经济、部门经济、行业经济等,是国民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地域或部门行业的展开,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子系统。
葛红林认为,“既要讲宏观、微观,也要讲中观,即使中央层面的宏观政策是正确的,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营是服从的,如果中观层面的区域、产业、部门调控是缺失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比如,三降一去一补,仍然需要更加精准的可操作性政策。”
当下大家都在谈“实体经济”,葛红林却认为,先要厘清,我们要发展振兴的是哪一部分实体经济。
目前关于实体经济的范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另一种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等。
“前者范围太宽泛,似乎95%的经济都属于实体经济,后者范围太传统,而且给人印象是属于要去产能的经济。”葛红林说,我们要不忘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就是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突出它在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所谓“脱实向虚”,其实是脱制造业。
发展好现代制造业,大宗商品价格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大宗商品供应是最大的供给侧,价格的大跌大涨,不仅有害于原材料供应商,更有害于现代制造业发展,从中渔利的只是投机者。”葛红林提出,要“管控当前谋划长远”,提高大宗商品价格的话语权。除了在国内加强管控外,比如铁矿石,就要加快我国在海外铁矿石基地建设,用实力来平抑价格。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友好的配套环境、能源条件,所以,“电”也是葛红林关注的重点,“现在的电网有点乱,有微网,孤网、区域网和大网,上网费也是参差不齐,导致不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价不一。有水电的欠发达地区反而综合电价高,因为上网费高。”葛红林建议加快改革,尽快实现全国上网一个价,电网公司要带好队伍,抓好服务,安全保障。
“最后,建议在全国开展新发展理念的学习教育,让五大理念深入人心,更加全面科学地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在葛红林看来,长远发展的信心,更来自一致的理念与协同的步伐。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实体经济 经济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