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郭长江:出台政策支持民间公益组织援外
针对我国援外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郭长江建议——
出台政策支持民间公益组织援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民间公益组织走出国门开展灾难救援已成为常态,并获得国际上的一致好评。
3月8日上午9时30分,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丝路博爱基金援助,用于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修建首个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的相关物资在上海市张华浜港装船起航。
“这批物资是由丝路博爱基金联合发起方捐赠的价值400万元人民币的轻钢结构房屋。包括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和中巴博爱医疗急救站主体用房,可以基本满足瓜达尔港口区域的急救医疗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郭长江告诉记者。
丝路博爱基金是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项公益基金,首批募集款物价值7000余万元。在基金成立当天,就启动了中巴(中国-巴基斯坦)急救走廊项目。
“我今年的提案之一,正是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国民间组织援外,用公益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郭长江说。
今年2月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会议强调,要优化对外援助战略布局,改进援外资金和项目管理,改革援外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
对此,郭长江表示非常赞同:“面对新的国际格局和新的目标任务,我国的对外援助需要从战略上和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
据郭长江介绍,始于1950年代的我国对外援助,经过5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传统的政府对政府的对外援助模式。
“这种单一援外模式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但随着形势发展,其局限性日益显现,主要是民间力量在援外工作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郭长江表示,单一的政府对政府的援外模式,不仅难以满足受援国多样化的需求,也不利于民间交流合作的发展。
对于民间援外力量和作用没有得到利用和发挥的原因,郭长江援引相关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分析,认为首先是政府援外的资金没有对外开放,很少采购民间组织的服务,民间组织在资金的来源上受到局限;其次是缺少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在海外设立办公室,设立账户等,国内没有政策法规可依,资金、物资难以及时进出、免税等;还有就是社会各界对民间组织参与援外认识不一,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间组织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发展,而且它们逐步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和社会动员能力大幅提升,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影响力日益扩大,既具备承担执行政府委托援外项目的能力,又有走向国际的强烈愿望。”郭长江向记者举例:“其中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已经先行一步,开展国际化探索,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出,构建多元化的援外模式,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间组织和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对外援助事业中,不仅切实可行也尤为必要。”为此郭长江在提案中建议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建立购买民间组织援外服务的政策机制,每年从国家总援外资金中划拨一部分,设立民间组织援外专项基金,用于购买民间组织的援外服务。
“让有能力的民间组织配合政府承担一些援外项目。这样十分有利于提升我国援外工作在受援国民间的影响力。”郭长江还建议制定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援外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民间组织参与援外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让民间交往真正开展起来,构建政府—企业—民间的三位一体的援外格局,才能更好地树立起中国的国际社会责任大国形象。”郭长江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郭长江 出台政策 民间公益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