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城市空间应考虑多样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湖北省博物馆的门口冒出了很多卖食品的摊位。“炊烟袅袅”与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大环境十分违和。
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写字楼属于白领、商场属于女性、咖啡厅属于文青,这些空间属性约定俗成,但公共空间的归属却相对模糊。目前,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日趋壮大的中产,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必须是安静有序的”这点似乎达成了共识,流动摊位显然有违他们的内心期待。
另一方面,流动摊位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人们饮食或购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小贩售卖的廉价商品,照顾到了那些对价格敏感人群的需求。双方都有合理的诉求,关键是政府怎么通过公共政策去平衡权利、定纷止争。
流动贩卖的历史其实相当悠久,为什么到了最近十几年才凸显出矛盾?相比于流动贩卖,公共空间却是一个新名词,随着中国迅速的城市化,大量公共建筑拔地而起,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但对新兴公共空间的管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面对占用了公共空间的小贩,赶与不赶都有人反对。
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存在短板。城市空间的属性是人赋予的,因此规划公共空间,要格外考虑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上海、香港、纽约都是世界金融中心。陆家嘴在规划时未考虑街区的多样性,只有摩天大楼和商场,没有很好地满足上班一族的生活需求。香港中环和纽约曼哈顿的业态明显更丰富,摩天大楼和商场周围分布了很多便利店和咖啡厅。在华尔街、时代广场的路口,流动摊位甚至成了标配,也没人觉得煞风景。
在美国街头摆摊需要申领相应的许可证,各地都有规划一些露天摊位供人申请。摊贩销售区域要经过明确划分,不能越界。一般来讲,只要不影响到交通和居民生活,执法人员一般不会对摊主过多干涉。
正是因为明确了边界,欧美博物馆门前才不会出现有违文化空间氛围的烧烤摊。但也没有一刀切,如“9·11”国家纪念馆门口就专门设置了卖文创的小摊,所售卖的全部是设计精美的与“9·11”相关的文创产品。
由此可见,流动摊位完全可以参与城市空间再生产,重构更多可能性。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空间 城市 考虑 公共 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