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40年收藏创刊号超2000份的藏家

祁要武是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名退休公务员,收藏刊物的创刊号成为他坚守了40年的兴趣爱好。目前祁要武收藏的报纸和杂志创刊号超过两千份,总共收藏了万余份刊物。每到一处,祁要武都会到旧书摊搜罗一番。在他眼中,这些创刊号不再是单纯的文艺作品,而成了记录历史进程和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
走进祁要武老人的家,院子里四五个半人高的展柜便映入眼帘。前段时间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没来得及整理这些藏品,院子略显杂乱。
祁要武今年65岁,参加工作后便有了这个爱好——收藏创刊号。祁要武说:“我当时在宣传部门工作,每天接触很多文字作品,有些就是创刊号。那会儿觉得有意思,就开始收集,慢慢就成为自己的爱好。”在收藏过程中,祁要武逐渐发现了创刊号中的门道,有了自己的体会,他说:“创刊号是办刊人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因初次和读者见面,刊物中往往要先进行自我介绍,如办刊的宗旨、风格、栏目设置、编辑人员组成、来稿要求等等。它就像是每个刊物的 出生证明 。这种收藏很有意义。” 就这样,这个爱好持续了四十年。
现如今,退休在家的祁要武一有时间就去涿鹿县的废品回收站收集旧报纸、旧杂志。上个月去北京看望女儿,祁要武还忍不住去旧书市场转转。他说:“当时花15块钱买了十来本杂志,很划算。”
刊物很多,但是有收藏价值的不多,整理、鉴别则需要大量的时间。过年前,朋友送来了两捆报纸,每捆都有一人高。那段时间,祁要武每天都蹲在院子的角落整理报纸,这足足花了他一个月的时间。对此祁要武仍然乐此不疲,他拿出一份《中国农民报》的创刊号对记者说:“这是《农民日报》的前身,是我从那里面找出来的。”
从废品回收站和旧书摊收回来的报纸和杂志,有时会沾满污垢,清洁成为祁要武另一项重要工作。清理污垢,将褶皱展开,有破损的报纸拿胶带粘上……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清洁完,祁要武就盼着晴天把这些书报进行晾晒。以上工序完成后,祁要武把报纸用塑料纸包装好,再进行收藏。在保存过程中,还需要吸潮、防虫。
祁要武的家里不单有创刊号,还有旧杂志,《红旗》《读者》《长城文艺》都是全套收藏。2012年12月12日,祁要武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创刊号书报展。2014年10月1日,举办了第二次展览。2016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举办了第三次展览。祁要武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几年前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彭令还专门到祁要武的家里拜访。
2016年底,祁要武从宁波书友那里花一千元的“大价钱”买了一本《桑干河上》。祁要武介绍,这本书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前身,是丁玲的名作,也是反映涿鹿县人文历史的重要作品。他说:“我买的这本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当时全国只有5000本,这就是其中一本!”
除了院子里的展柜,屋子里也摆满了展柜,祁要武的生活空间已经被这些书报藏品“包围”了。祁要武拿出“民办教育”和“食品安全”的创刊号对记者说,“国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提出的观点和政策,都会在报纸、杂志等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因此创刊号具有很强的历史印记,创刊号实际就是一部微缩版的现代史。”
现在祁要武收藏的刊物超过一万份,报纸和杂志创刊号达到了两千多份,其中《财政书刊》《教育青年》《河北工农画刊》都相当稀有。祁要武笑称自己要为这份事业再奋斗二十年,“我把这些东西当成财富,未来如果子女无法继承它们,那我就把它们交给国家。”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收藏创刊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