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花桥村之变:生态发展让“好山水”告别“好贫困”
新华社兰州4月4日电(记者屠国玺、梁军)清明时节的花桥村,正是春和景明。推开客栈大门,农妇许德华泡好热茶,把来村里春游的客人迎了进去。在许多游客的眼中,许德华生活的花桥村就是一首田园诗:花草山庄、春水野鸭、亭台楼榭、徽式屋舍……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的花桥村,现在已经是一个AAAA级的旅游景区,“好山水”正吸引着来自甘肃省内和周边四川、陕西等地的游客。清明节假期前两日,每天来花桥村的游客都超过了3000人次,是这个村庄村民总数的4倍。
但两年前的花桥村,还是一个西北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尽管地处公路沿线,村庄里自然生态也不错,但由于在家门口难就业,许多人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到前年底,这里的贫困人口仍有210人,相当于每4个村民中就有一个仍处于贫困当中。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好山好水好贫困”。
那花桥村又是如何告别“好贫困”呢?答案就是生态发展。
从前年开始,花桥村开始探索生态脱贫道路。依托着好山水,当地政府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原生态”的旅游度假景区。
不同于大拆大建,花桥村发展生态旅游施“巧劲”,不埋泉,不毁草,就地取材打造景观。如今现在走在花桥村,脚下的石路由农家磨盘等铺成;村里的千年菩提树得到精心养护,成为最核心的景点;而穿村而过的小河两岸经过修葺后,则成了景观风情线。
来这里的游客不仅能观光,还可以感受西北特色的民俗。花桥村专门设立的村史馆,保留了许多承载乡愁的老物件;而醋坊、酒坊、豆腐坊等土制做法,则勾起了许多人家的味道。到了晚间,广场上则会点燃篝火,大家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舞。
除了保留乡情山水,花桥村更有许多现代化的便利。如今的花桥村,不仅WIFI全覆盖,而且还有汽车露营和房车营地。
花桥村的人气越来越旺。许德华经营的“菩提山庄客栈”是全村10家农家客栈之一,早在节前一个星期,全部5间房就已经预订空了。从去年清明节开业至今一年时间,许德华的客栈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这比种庄稼和打工强得多。”许德华说。
如今花桥村家家搞发展,户户兴旅游,一部分入股乡村旅游公司,还有一部分自家开客栈,搞餐饮。2016年花桥村48户人依靠乡村旅游脱了贫。
说起花桥村这两年最大的变化,驻村干部万欣说:“上百名外出闯荡的人又回到了花桥村,开始在家门口创业。”
花桥村只是这个西北贫困县走生态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康县类似于花桥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已经有200多个,依托“好山水”发展乡村旅游,有数千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户5000多户,他们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身居“好山水”,正在告别“好贫困”。
编辑:梁霄
关键词:花桥村 生态 发展 贫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