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规范“学区房”仅是教育公平第一步
记者16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北京市在今年的入学政策中明确提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同时,在单校划片的审核条件中,加大对实际居住的审核力度,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情况进行核查,凡不符合实际居住条件的,均不得作为“点对点”入学资格条件。(4月17日《人民日报》)
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一个10平米“过道学区房”,叫价150万,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如此语境下,北京出台相关措施,对“学区房”进行统一规范,如“过道房”等,不得作为入学资格条件,并加大审核力度,将会对“拼房择校”乱象,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部门禁止“跨区择校”,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免试就近入学。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长并不领情——如果户口及住房不在名校学区内,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于是,一些家长便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抢“学区房”,“挤”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受利益驱使,在房地产广告中进行虚假宣传,热炒“学区房”,加剧了“拼房择校”乱象。
“拼房择校”的问题,尽管公众广为诟病,但是,仅把这个问题,归罪于“学区房”,显然有失偏颇;而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规范“学区房”的层面,也是不现实的。禁止“跨区择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依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若想彻底打破“拼房择校”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可见,规范“学区房”,仅是教育公平第一步。换言之,除了规范“学区房”,应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并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如果学校的教育资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挤破头往少数几所学校扎推了,都选择就近入学了,道理就这么简单。特别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才是破解“拼房择校”乱象的良方。如果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学率如何,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使薄弱学校的数量,与教育政绩成反比,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就会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均衡。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教育 学区房 规范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