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规范“培训贷”,重在改变商业模式
设置更加明确的金融指引,让金融机构明确知道“校园贷”产品如何设计、发行,才不致违规。也要允许“校园贷”产品证券化,增加其流动性。
据媒体报道,有数十名广州高校的学生和家长报料,称“广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内公益讲座与参加职业培训班的名义,哄骗学生通过第三方贷款公司无抵押贷款交学费,而有的学生以为所填的资料是进行面试所用。
以培训的名义哄骗学生贷款,这种“培训贷”毫无疑问是一种违规“校园贷”。比起一般违规“校园贷”,其套路也更深。
去年开始,各种违规“校园贷”不断被媒体爆出,各种讨论已经很多。但是这些违规的“校园贷”为何屡禁不止,确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除加强监管之外,我认为,彻底改变其商业模式,估计才是治本之策。
目前“校园贷”的商业模式,其供给者主要是资本有限、良莠混杂的民间金融机构,那些正规金融机构很少进入,特别是商业银行,基本放弃这一领域。而这些提供“校园贷”的民间金融机构,其经营方式普遍是急功近利的。
在这种挣快钱的商业逻辑下,多数“校园贷”机构疯狂追逐短期利益,个别甚至不惜冲击法律红线。“校园贷”市场,岂能不乱?
所以,要想改变这一商业模式,改善“校园贷”产品供给是关键。
首先,当然有必要鼓励现有的、经营比较规范、风险控制较好的“校园贷”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将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机构逐渐清除出去。
另外,鼓励正规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本身就愿意接受长期收益理念的商业银行,进入这一领域,或许也值得考虑。但要看到,以往,大型金融机构并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因为该领域借贷风险较高,而且“校园贷”政策也不清晰。
这就需要设置更加明确的金融指引,让它们明确知道“校园贷”产品如何设计、发行,才不致违规。也要允许“校园贷”产品证券化,增加其流动性。
对大学生而言,摒弃杂念,在校园里安静读书是首要任务。但今时不同往日,很多时候,大学里形形色色的“校园贷”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当今社会活跃的商业文化的影响所致,如今的大学校园少了朗朗书声,多了尽快独立创业赚钱的需求。这也是时代大潮所趋,所以很难从价值判断上去否定这种需求。
当然,在过分炽热的商业文化面前,对于身负学习重任的学生,主流文化有必要加以适当引导。尤其是有必要加大力度打击那些打着创业的幌子,忽悠社会经历较少的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伪创业”。
但是无论如何,金融贷款的需求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所谓堵不如疏,故而不宜直接粗暴地砍掉“校园贷”,否则旺盛的需求转入“地下”,违规之事可能更多,重要的是彻底改变目前急功近利的“校园贷”商业模式,因势利导。(梁秀峰)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校园贷 商业 模式 金融机构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