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消费范雨素”请手下留情
这是一个苦女人,现年44岁,12岁时辍学,湖北襄阳人,目前在京城做家政女工。她原本只想挣点儿稿费尽可能扩充扩充自己的收入,然而她写的《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之后,已经有两家出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为了接待来访者,她不得不专门请了一天假。而之前,她不是一只枝头的凤凰,只是一个小时工,是一位单身母亲,“三天两头不干了”,或许意味着家里要揭不开锅了,毕竟出版书籍改变生活现在看来只是浮光泡影,而她也“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习惯了靠苦力谋生”,所以她希望这个事情尽快过去,让自己能过回家政女工的生活。昨天的最新消息说,她已躲进了山中偏僻之地,不见任何人了。
可到了这个地步,恐怕由不得她了。她的万字长文,开头就写道:“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源自席慕蓉比兴手法开头,势如破竹,迅速突破10W+阅读量,真可谓:炮仗一声响彻夜空。很多读者含泪读完长文,在评论区纷纷留言,不吝赞美:“思想性和文学性俱佳的好作品,底层留存的诗意。”还有不少人惊叹,范雨素写作是“老天爷赏饭吃”,落笔成文,活脱脱的天赋党。
毫无疑问,范雨素是有天赋和才华的,她辍学,四处流浪,不幸的婚姻,北漂做育儿嫂……人生经历坎坷,但并不狗血。她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一桩桩一件件,所有的人生际遇,都是底层农民的生活样本。目睹社会不公,遭受白眼和讥讽,生活步步艰辛,她没有认命,在远离喧嚣的城中村,她追寻自己的文学梦,灵魂在笔端的一刻是自由的,这种质朴的自由打动人心,使我们在读着她不动声色的文字时,望见了自己的影子,心头忽然地一热。
小人物质朴和坚忍品格被放大,诗和远方似乎从未如此近过。可是困顿的生活呢?范雨素的文字活着,而且感动了很多人,可是她的现实如此沉重,仍然封闭自己,说自己是一个底层的弱者,笃信命运,“我不相信文字可以改变生活”。这何尝不是一个生于农村的打工者的切身之痛!她深深地知道,在另一阶层人的眼里,他们是不一样的存在,麻雀终究还是麻雀,是不能和老鹰一样傲视长空的。
现在,舆论纷纷把范雨素和余秀华放在一起比对,美其名曰“诗有余秀华,文有范雨素”。是啊,原来只发现余秀华一个农村底层出身而有文学特长的中年女人,现在有了范雨素,就说她是“余秀华第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比较,缺少尊重,况且本身就不是一样的体裁,好比“北乔峰,南慕容”,虽然慕容会的武功多,然而功夫高低与乔峰是完全无法比较的,双方强在不同的方面。只是舆论消费需要的一个话题设置,这恰恰泄露出,范雨素成了一个贴上了“底层”标签的人物,如果没有了这个标签,我们将会在评判范雨素的文学和诗意时多给出多少的感情分?
范雨素的自传写得好,这是一个事实。但实际上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一个预期。她12岁辍学,现在是一个育儿嫂,以为她至多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水平。谁知道她文笔老到,人物真实鲜活,情节铺陈得不着痕迹,居然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另一方面,我们对她所在的底层生活不熟悉,使我们有一种探究的心理,范雨素的故事,满足了我们站在此岸对彼岸的想象。我们疯狂为她描述的生活点赞,却并不代表有人愿意过她的生活。我们对文学的态度其实是轻薄的消费行为,和我们轻薄的赞赏如出一辙。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本书。在范雨素的内心,“所谓的高层,底层都是同一个灵魂。”她读了很多书,应该是一个内心富庶的人。如果这一次,因文字带来的喧哗和骚动,可以改变她的命运,过上物质丰裕精神富足更有尊严的生活,我们祝福她,毕竟这不是坏事,她终于能够振翅高飞,鹰击长空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范雨 雨素 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