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五四” 永远的精神标杆
历史上很难见到像“五四”这样的“幸运儿”——时间不长、牺牲很小,但影响却极为深远。事件发生的当月,按理说,尘埃尚未落定,可已经有北大教务长顾孟余、学生领袖罗家伦以及著名政论家张东荪分别在《晨报》《每周评论》与《时事新报》上撰文,命名此“运动”,且表彰其“精神”。而从第二年起,北大学生就开始了关于五四运动的纪念、追怀与阐释。此后将近百年,中国社会不断转型,政治形势跌宕起伏,文人学者乃至立场迥异的政治家,从未停止过对于五四的“言说”——尽管结论千差万别,但各方都承认,这是新旧转折时期重要的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等报刊必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弘扬五四精神,并借此不断地与先贤对话。正是这一次次的对话、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思想格局。社会乃至学界对“五四”有一些批评,对此,我们需要做出回应。不管是表彰还是批评,只要能参与当下的社会变革,就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仍然活在当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作为研究对象的“五四”与作为思想资源的“五四”,二者互相关联,但并不完全等同。学术界的求真务实,与大众传媒的借题发挥,各有其合理性。即便讲求贴近现实、与时俱进的后者,也请记得,“五四”是思想的“磨刀石”,而不是蕴藏无数锦囊妙计的百宝箱。你很难即问即答,有求必应。与其就无数现实问题问计于先贤,不如借助持之以恒的对话,获得某种价值立场与思维方式——这才是“五四”之所以常说常新的奥秘所在。
所谓五四运动,不仅仅是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发生在北京的学生游行,它起码包括互为关联的三大部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这是“五四”最值得注意的一点。自以为聪明的今人,很容易根据自己的专长,挑剔前辈的浅薄、天真与浮躁。其实,五四新文化人那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志向,以及兼及文采飞扬、思想深邃、行动果敢的能力,是后世的我们很难企及的。如此三合一,不仅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境界,也是令人羡慕的生命形态。
将“五四”确定为“青年节”而不是“文艺节”,正是看重其青春勃发、上下求索的刚毅与雄健。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是喜欢仰望天空、神游万仞的;而最终能实现当初梦想的,微乎其微。这里有外在环境的限制,也包括自身能力的调动、调适与发挥。只有思想而无行动,容易显得苍白;反过来,只有行动而无思想,则只能是莽汉。至于表达能力,不仅是人际交流的润滑剂,也是其吸引追随者的不二法门,甚至是功业长留天地间的关键。
这是以“新青年”为主体的运动,当初的大中学生,学问及见识远不及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以及周氏兄弟等,但借此机遇登上历史舞台,日后挥斥方遒,大有成就。因此,不妨暂时搁置师长辈的高屋建瓴,编一册“五四青年”的文集,看看百年前的中国青年是如何苦闷与挣扎、思考与表达的。这对于当下无数拼搏在课堂上以及职场中的年轻人,无疑更具启迪作用。
那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标杆——时势早已变迁,但其生气淋漓的生命形态,依旧引人驰想与怀念。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精神 思想 标杆 永远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