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光影里的热爱
——苏宇霖《影像安溪》摄影展在京举行
一张扶贫照终生摄影情
苏宇霖与摄影结缘,正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1986年底,时任福建省省长胡平到安溪县调研,当地摄影家蔡保同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张是胡平掀看一个学生补着20多个补丁衣服的场景照。在省直机关干部大会上,胡平拿着这张照片流下了热泪,他对与会干部说,安溪县离厦门只有几十公里,两个地方相差至少50年,安溪太落后啦!正是在那次会议上,安溪县的脱贫致富梦想被激活,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才有了后来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省级文明城等响亮的称号。
那时,苏宇霖是安溪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有感于一张小小照片的威力,从此,他用一台华侨送给县政府的卡片相机开始了摄影生涯。从乡间茶园到商业街区,从百废待兴到高楼崛起,从侨台情谊到故乡繁荣,苏宇霖用镜头定格了一个个瞬间。事隔几十年,人们依然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安溪的沧桑巨变,仿佛能触摸到那时那刻的温暖与感动。
相隔数十载日月换新颜
有人说,摄影是纪实类的艺术载体。展览上,两幅在同一地点拍摄的跨越20年的安溪全貌图形成强烈对比。
1990年拍摄的这幅已有些泛黄,俯瞰安溪城,西溪和蓝溪两条河流交汇围绕在安溪县城外,安溪县城沉寂古旧,传递着贫穷与闭塞。2010年拍摄的这幅照片,两溪清流婉转,高楼鳞次栉比,安溪县城已旧貌换新颜。这两幅照片不仅讲述了一座小城的发展变化,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的繁荣。
提起苏宇霖的拍摄风格和角度,他笑着说,自己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全凭感觉抓拍。然而,这份感觉却来自于雨夜爬到山顶,湿透衣袖裤角的执著,也来自于用脚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丈量。就是这两张安溪全景图,他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地选景,最后选定在28层拍摄角度最佳,虽然爬楼心跳气喘,但让他满足。对这座小城的热爱,让他更愿意从任何角度发现展示她的美。
两代故乡情一颗中国心
一幅幅照片,既传递安溪快速发展的振奋人心,也传递着这块土地上涌动着的家国深情。眼前的这两幅,记录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拍摄于2003年,台胞陈沼涛在安溪沼涛中学参加十周年庆典;一幅拍摄于2010年,台胞陈世锦偕妻子儿女手捧父亲陈沼涛的遗像回乡谒祖。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回到故乡安溪的台胞陈沼涛,被当地教学资源的匮乏程度震惊了。1991年,他慷慨出资15万美元创办了沼涛实验小学,又于1994年兴建了沼涛中学、沼涛图书馆。2003年,他不顾非典疫情,执意参加沼涛中学十周年庆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十余年间,陈沼涛虽然23次回到安溪,却因兴学忙碌,没有时间回乡谒祖。他去世后,苏宇霖陪同泉州市政协领导前往台湾悼念,既看到陈沼涛的墓地面朝祖国大陆,也看到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沼涛实验小学、沼涛中学的校徽缝在他的胸前带进棺椁。2010年8月7日,陈沼涛儿子陈世锦带着父亲的遗愿,手捧着父母遗像,回到祖籍地祥华珍山村祭祖,并将遗像放置在祖厝中,至此,陈沼涛老先生才真正实现魂归故里。
“安溪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的重要祖籍地,多年来,有太多的侨胞和台胞为安溪的发展捐资助力,安溪才有今天的发展,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捐献资金为祖国排忧解难,用镜头记录这份赤子之情是我的责任。”苏宇霖表示。
本次摄影展还推出《影像安溪》大型彩色画册,画册共收录苏宇霖350多幅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正是从画册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编辑:杨岚
关键词:苏宇霖 苏宇霖《影像安溪》摄影展 影像安溪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