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免费遗嘱公证:便民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法制日报》5月8日报道说, 2016年,上海东方公证处受理遗嘱公证同比增长24.19%,其中免费遗嘱公证同比增长280.46%。而京华网记者也从江苏首个遗嘱库——博爱遗嘱库了解到,自去年8月开放以来,已受理了2500余份遗嘱,这个数字比预期的要多一些。
中国人总认为立遗嘱不吉利,其实,年迈父母在身体尚健康时如能立个遗嘱,也是给子女省事。子女和父母商谈立下遗嘱,也并非不孝顺。老人生前立遗嘱多起来,是社会的进步。及时跟上这方面的供给,才能让服务更便民,也促进这种社会进步。
日前,一条《卖房子还得先告老伴》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老伴生病失去行为能力后,老先生想卖掉老房子,可中介却一口回绝,理由是:想卖房子,得先证明你老伴儿失去了行为能力,得上法院起诉。
这并非奇葩,从法律程序上讲,老人想要卖掉这套房子,必须先证明老伴失去了行为能力,否则他不可以单方处理夫妻共同财产,这个“麻烦”省不了。所以,反映情况的老人说,“通过这则新闻提醒广大老人,一定要趁着神志清醒的时候把事情处理好,实在不行提前立个遗嘱,这也不是什么做不得的事情,否则以后各种证明就够麻烦的了。”
但是老人年纪大,大部分对法律流程不是很清楚,立遗嘱就会出现不规范的问题。《继承法》规定,立遗嘱主要有5种形式,即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一般采取公证、自书、代书形式的遗嘱较多。而免费遗嘱公证自然成为老人们额首选。
据了解,上海东方公证处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服务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们的心愿。笔者以为,这对当前政府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来说,值得借鉴。
近一段时间来,奇葩证明、奇葩意见箱、奇葩车牌以及各种奇葩服务窗口的消息好像一时多起来,比如日前许多黄石市民反映,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个证,居然要凌晨三四点去登记中心排队。这个中心共有3个窗口负责不动产登记业务申请受理。但每天只投放50个号,只要50个号办完了,即使窗口闲着,也停止办证。这种“宁让群众多排队,不让职工多加班。”的做法,哪里是便民服务,实是便己服务。
政府部门的便民服务,既要看到显性需求,想法设法做好应对,更要看到潜在需求,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盯准需求侧,确保供给侧,只有这样,那些奇葩式的便民服务才会逐渐消失,人民群众也才会更多的获得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遗嘱 公证 便民服务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