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一带一路”让百年假发产业焕发生机
新华社郑州5月10日电 题:“一带一路”让百年假发产业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曹凯、王林园、陈淑品
在河南许昌建安区灵井镇小宫村的一幢民房里,51岁的黄凤荣把老板从缅甸收来的“头发蛋儿”和辫发在木制拉床上一丝丝扯开、理顺,用黄色的英寸尺丈量后按不同长度分档扎把儿。
黄凤荣告诉记者,在奶奶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自己15岁就会“做头发”了,手中的一把30英寸的头发1公斤价值高达4000多元,所以也被人称作“黑金”。
这个手工作坊保留了100多年前假发产业在当地萌发时的工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灵井镇泉店村一个叫白锡和的生意人和一位德国商人做交易:由德方出资,白锡和动员当地村民当货郎走街串巷收购人发,再以德商提供的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飞马牌”钢针装备“货郎担儿”。从此,灵井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假发原材料集散地。
不同的是,当年的假发原料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简单加工后运往青岛出口到欧洲。如今,原料大多来自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经过许昌数百家假发企业加工成工艺发、化纤发等成品后销往世界各地。
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许昌假发产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1980年,26岁的小宫村青年郑有全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率先添置了日本进口摩托车和电视机。
不甘于低层次的原材料出口为他人“做嫁衣”,郑有全1990年成立许昌县发制品总厂,高薪引进人才打破外商设置的设备、技术等诸多壁垒,掌握了档发、色发到工艺发的一整套工艺技术,“实现了中国人做真正假发成品的百年梦想”。
1993年,中美合资的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挂牌。公司“借船出海”,产品直销美国,同时获得进出口权,实现了向国际化公司的跨越。2003年,瑞贝卡在上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发制品第一股,市场也扩展到了非洲和欧洲,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
目前,许昌市出口规模超过500万美元以上的发制品企业有50多家。2016年许昌发制品出口收入超过10亿美元,占全国发制品出口的一半以上。
1981年出生在小宫村、在英国主修经济学的郑文青如今女承父业,担任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文青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瑞贝卡公司在尼日利亚、加纳和柬埔寨设立了工厂,实现了全球化生产,人发原料六成以上来自印度,已成为欧洲和非洲假发市场的主流品牌之一。
目前柬埔寨工厂生产的假发产品已出口到非洲。尼日利亚和加纳工厂就近生产解决了数千当地居民就业,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79亿美元。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经营假发生意20多年的商人埃梅克·齐内克说,尼日利亚市场上有多个中国假发品牌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中国假发产品总体质量好,使用寿命长,在尼日利亚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对黄凤荣来说,她并不知道假发最后卖到了哪里。她感恩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足以让自己生活无忧。
“农闲时过来做做头发,一年能挣上两三万元。”黄凤荣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假发 产业 一带一路 发生 制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