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当文化遇到山水

2017年05月24日 11:00 | 作者:肖亮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4日电 “一个比生命更久远的传说,一座与地球同年龄的剧场。最悠闲的座椅叫做青草,最美丽的厅墙叫做空气,最奢华的剧场叫做自然,最宏大的演出叫做山水……”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第36期同心讲座现场,自治区政协常委、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水盛典文化产业公司董事长梅帅元,深情讲述了18年倾力倾心讲好“刘三姐文化”的故事。

梅帅元不满18岁便在《广西文艺》《萌芽》等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了。

凭借文学天赋,梅帅元从演员转为编剧,又从编剧升任广西壮剧团团长。但不安分的他终于辞去公职,成为广西最早下海的文人,开始捣鼓文化产业。

江上渔火,袅袅炊烟,稻浪翻滚的稻田,在江边悠闲吃草的牛群……为何不能创作一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演出——山为幕,水为台,演员就是漓江边辛勤劳作的农民,主角就是广西的骄傲“刘三姐”。

说干就干!2003年,由梅帅元担任总策划和制作人,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印象·刘三姐》打造完成。音乐、色彩、山水,这些元素灵动呈现八桂大地上,刘三姐们放歌、渔牧、谈情说爱。由此,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一个全新的行业。

有个来桂林的联合国官员被这场在大自然的背景下进行的原生态演出震撼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买张机票来看这个演出再飞回去都值!”他断言。

《印象·刘三姐》的影响越来越大,3700个座位天天满场,最多的一晚要演4场,一直演到凌晨2点。

《印象·刘三姐》创造了另一个奇迹———每年观看演出的游客达到180万人次,每年创造1.5亿元的纯利润,国庆黄金周等旅游旺季,几天就要烧坏一台点钞机。

十年弹指一挥间。《印象·刘三姐》不仅对“刘三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成为了文化品牌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标杆——当地老百姓白天劳作,晚上将白天劳作的方式表演给观众看,这些演艺行业的“钟点工”每人每月能领取3000~4000元的报酬。

“因为天气的变化,我们的演出每天都是新的。”梅帅元说,天气晴好,月光皎洁,观众看到的是月光下的漓江;细雨霏霏,便是烟雨桂林……

“让文化和山水融在一起,我们做一半,老天做一半。”

“渔舟在漓江上划,耕牛从面前走过,你甚至能够闻到牛粪的味道……”

梅帅元的描述充满诗意。

如今,梅帅元的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等。

以漓江为起点,从广西出发,梅帅元用18年时间,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文化,在美丽山水间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一个中国文人的文化自信。

眼下,梅帅元在越南打造的实景演出项目正紧锣密鼓,他和他的团队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梅帅元眼里写满自信。


编辑:杨岚

关键词:当文化遇到山水 刘三姐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