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80后”博导余倩:受到鼓励 愿把“巧劲”使出来
【知识分子典型】“80后”博导余倩
1984年出生的余倩,2014年回国,成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子显微镜中心特聘研究员,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余倩高考那年,填志愿还是“盲填”(在不知道分数的情况,仅凭估分,填报志愿)。
因为喜欢历史,她对西安有亲近感。而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列表中,“材料学”的拼音首字母是“C”,位列第一。
“我以为排在第一位就是学校最好的专业,就填了。”
误打误撞,材料学确实是西安交大的王牌专业之一。
和大部分大学新生一样,在大学的最初阶段,余倩也是茫然的。
“我很幸运的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这门基础课程上,遇到了一位很好的专业老师,教学认真,人也风趣。”
这位名叫范群成的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三尺讲台,在每周两次的专业课之外,还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上习题课。
“范老师总是表扬我很聪明。人都是这样,越被鼓励,越觉得自己行。”余倩说,自己不是那种刻苦的人,可因为受到鼓励,就愿意把“巧劲”都使出来;而基础课一学好,就为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6年,任教浙江大学的余倩也开始给本科生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两个班,每班40多人,每周约有8小时的课时。
西安交大硕士毕业后,余倩接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奖去了美国。
她的博士生导师,对她是“放羊”式管理,“他从不要求我,但我会主动汇报进度;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能够给出指导意见”。
让余倩印象深刻的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们对给研究生上课这件事,十分重视,从不“兑水”。
余倩是她的博导带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导师为她提供了不少机会,“譬如业界全球会议,参会者上万人,博士生很难收到演讲的邀请,但因为导师推荐,我也能上去讲。”
仅用了3年时间,余倩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电镜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2014年,她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回国加入浙江大学。
“在美国,我有机会留下,也是名校。”余倩说,“但中国现在提供给科研人员的机会是很好的。如果我能在科研上做出哪怕一点点成绩,若能贡献给中国,要比贡献给美国,更值得。”
余倩从事的是传统金属材料与力学性能的关联性研究。
简单说,就是借助先进的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不同状态下,材料内部的原子结构变化与材料变形机制,寻找最适合的材料性能改良方法。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给材料做‘医生’。”余倩说。
在她攻读硕士学位时,当时导师正带领博士生们进行一个关于纳米材料性能的研究课题,余倩加入其中,是唯一的硕士生。
研究遇到难题久攻不下,多位博士生为了顺利毕业,先后放弃了该课题。而余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在导师的指导下,借设备,闯难关,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权威科学杂志《Nature》上。(记者 余靖静)
编辑:梁霄
关键词:余倩 鼓励 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