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黎明烽火:重温《南昌起义》史诗画卷
《南昌起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历史场面的调度、整体色调的处理等方面均极见匠心。它不仅是黎冰鸿本人的油画代表作,更是新中国黎明时刻的历史见证。
黎冰鸿 南昌起义 200×259cm 布面油画 1960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黎冰鸿的一生,曾经三次创作《南昌起义》。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第一幅;1960年,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绘制第二幅,与第一幅基本一致,只是色调略有差别,表现了黎明前的夜晚,领导南昌起义的几位领导人做最后部署的场景,画面中五位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处于靠左的位置,在灯光与台阶的烘托下,居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周恩来位于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周围的革命军则手里持着武器,神情坚定,画面整体色调偏冷,烘托出严肃而紧张的气氛。画面中,远处正微微亮起的天空,预示着起义即将给中国带来一片光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先生在《黎冰鸿先生的绘画艺术》中写道:“作者在创作《南昌起义》之前,对历史人物的造型、服装、道具都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画了大量的素描和油画写生,甚至对起义时的夜色、灯光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也作了分析研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朴实的画法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翁诞宪先生也回忆说,“他的《南昌起义》,我们学画的时候就非常关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苏派风格,一般在暗部画得比较整,没多少内容。黎先生的艺术风格比较独特。他的风格是在暗部的内容很多,信息量大,暗部、亮度、质感都有,阴影画得很透气、很透明。高光的表达也是很独特的方式。当时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1976年文革结束后,黎冰鸿应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邀请开始进行第三次创作。他特意到了南昌、井冈山地区体验生活,访问了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及其亲属,收集了当年起义领导者各个时期的照片和资料。画了数十张8开、16开,以至24开大小不等的油画习作和速写、素描等画稿。起先他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一幅尺寸相对较小的纸本油画《南昌起义》,并参加了1977年春天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这次的画面中增加了人群中几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反映了势不可挡的革命力量。
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创作的《南昌起义》正稿于1977年才绘制完成,他在正稿完成前还创作了一批小稿。中国美院美术馆原馆长杨桦林谈到了根据主题性绘画作品来推断相关的小稿和素描稿的创作年代的问题。“油画《南昌起义》的情况稍微复杂,因为原先的小稿和素描稿均被定为1959年所作。我们经过反复比对,发现仅有4幅素描稿与1959年所作的油画《南昌起义》相关,可定为1959年所作,其余的均可在1977年创作的油画《南昌起义》中找到对应的人物,遂都改定为1977年所作。”据悉,黎冰鸿先生听取当时党史专家的建议修改了1976年的小稿,去掉了1976年纸本小稿中一面被扔在地上、被折断、残破的国民党党旗,依然突出表现了起义胜利后的场景,所以这幅作品又名《欢呼胜利》,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除《南昌起义》外,黎冰鸿的军事题材作品创作,贯穿其毕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烧地契》、《秋收起义》、《我们为正义而战》、连环画《白衣战士李兰丁》、宣传画《抗美援朝、救邻自救》等,到晚年的《黄昏出击》,每一幅作品,无不殚精竭虑,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于人民军队的深厚情感和高超的绘画技巧。
编辑:杨岚
关键词: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史诗画卷 起义 油画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