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打造好城市文化名片 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
天津市政协讲好天津故事 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天津故事开发模式,让天津故事绚丽绽放屏幕和舞台
人民政协网天津6月1日电 “天津故事应该创造崭新的天津城市印象,赋予特定空间以丰富的情感意义和历史内涵,激发人们进入现实情境的冲动,从而带动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为助力天津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文化强市,天津市政协近日围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天津故事”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
天津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2082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遍及16个区;可移动文物178.4万件,非遗资源1625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九大门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7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文物资源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如何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天津市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并到广东、福建学习考察。市政协召开此次对口协商座谈会,就是希望为深入挖掘天津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天津地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一些民俗文化因独特而享誉世界,只有让民俗文化找到更为深厚的文化土壤,不断发扬光大,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天津。”马知遥委员建议,对天津民俗文化进行整体性的包装和传播,把优秀的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中,并在民俗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掘各类传说和故事,同时号召各类媒体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好天津城市文化的名片。
民盟天津市委调研后提出,天津作为一个历史资源丰富、空间建筑多元的城市,可以形成两种基本的故事生产方式:即快生产模式,立足历史节点,以近代历史为故事背景,重点打造2-3个经典故事,初步形成天津故事地图;慢生产模式,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突出天津北方水城特色,打造国家级水平的艺术聚集区域,汇集艺术人才,推动天津故事打造。
“要筹创天津学,形成研究的强大合力,促进天津城市良性发展。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天津故事开发模式,让天津故事绚丽绽放屏幕和舞台。”会上,委员们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并与市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现有形势下,更需要深刻认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全市上下真正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高玉葆建议,应积极加强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深入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他希望广大政协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抓住关键问题,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协助有关部门解难题、办实事,为讲好天津故事、促进天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原 李宁馨 魏天权)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天津 文化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