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六一”到了,你还记得那些年看过的“小人书”吗?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上官云)“六一”儿童节前后,随着各类相关活动展开,书店里带着孩子选书的家长多了不少,绘本、儿童文学等各类童书颇受青睐。但在过去,孩子们很少有这么多种类的童书可看,那时候陪伴大家的,大多是一种叫做“小人书”的图文画册: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小人书”的本名,又可以叫做“连环画”或“连环图画”“连环图”等等。有人说,之所以叫“小人书”,是因为体积很小,多半成年人巴掌大,方便随身携带;也有人说,是因为故事里的人物都画得很小。无论如何,在娱乐生活相对简单一些的年代,“小人书”是很多孩子的口袋读物。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小人书,魅力不亚于后来的电视。故事简单明了,配上生动的人物造型,要多吸引人有多吸引人。”“50后”老刘说,当时的孩子娱乐活动不太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古典名著系列,像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大人小孩看得津津有味”。
老刘说,到自己三十岁以后,还是挺喜欢小人书,“那时候还时兴‘租书’,有的学校门口有小人书摊,常能看到学生模样的孩子们在那儿看书”。
其实,广义来说,连环画的历史比较长,甚至有人认为,像古代文人画的卷轴、庙堂的壁画、民间的花纸年画等,只要完整记录了一个事件,也具有“连环画”性质。而现代大家通常所说的连环画,有一种说法是兴起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而在1950年以后,连环画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

“小人书”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的是文学作品故事,有的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文字,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后来,人们还将影视剧内容进行改编,其绘制手法更是多种多样:白描、水彩、木刻、漫画、摄影……不一而足,却兴盛一时。在不少孩子的心目中,小人书的魅力甚至要胜过童话书。
“我小的时候,特别爱看小人书,好多知识也是从中得来的。记得那时候有一套书讲的是‘杨门女将’,里头有一册叫《丫头挂帅》,‘丫头’杨排风的眉眼画的特别生动传神,我现在都记得她威风凛凛的样子。”“80后”小张回忆,那会自己住的小镇上就只有一家书店有卖的,每次都是攒钱买小人书,“宁肯不吃饭,也得省钱把中意的连环画买齐”。

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可能是因为电视的普及与风靡等原因,连环画出版逐渐不像以前那样火爆。记者询问了几名“90后”,他们对小人书的印象已经十分浅淡,有的依稀记得“看过”,但却说不上来名字。
慢慢地,陪伴不知道多少孩子度过童年的“小人书”开始向“收藏品”靠拢。在某旧书网上以“小人书”为关键字查询,可以看到有些“小人书”的售价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品相好的甚至标价数万人民币。
现在,仍旧有出版社在出版连环画,内容有古典名著、民间传说等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也与时俱进加入了新内容,据说,走过了“低沉期”的“小人书”目前销量很好,有的甚至能成倍增长。其实,不管如何变化,“小人书”或者说连环画,永远是许多人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六一 看过的“小人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