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车内空气质量 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长期以来,我国车内空气质量一直处在“无法规、无强制标准、无监管”的状态,众多车主对于新车内扑鼻的异味只能忍耐。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93.4%的车主表示关注过车内空气质量问题,而车内空气质量也成为近年来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6月1日《经济参考报》)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过,某人买了新车,车内异味扑鼻,令人作呕。据专家介绍,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较为严重。但我国对车内空气污染缺乏应有的重视,环保部曾于2016年初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并明确了一大批有害物质的限量值标准,但事情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国家强制标准一直没有出台。
车内空气质量国家强制标准的阙如,导致车内空气污染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比如奔驰、宝马、奥迪早在2013年就被曝出“沥青阻尼片含有有害物质”。国家质检总局也曾要求这三家公司自查,但最终不了了之。据了解,一些知名车企在发达国家使用高分子树脂材料和橡胶等材料制作阻尼片,而在我国却用沥青来替代环保材料,一些车企存在国内外两套标准的问题,导致国外新车比国内新车好的现实困境,这都是没有国家强制标准予以约束的结果。一些国内车主,好不容易攒钱购买了一辆新车,开车上路,却如同让自己及家人置身于封闭的“毒气室”。
新车车内的空气污染,成了使用者的“健康杀手”,给公众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与危害。可以说,车内空气污染是经制度漏洞“渗入”,某种程度上说,国标的阙如就是车内空气污染的“制造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监管上的重大漏洞与盲区,亟待予以弥补,在公众生命健康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相关部门拖延推托,就是在当车内空气污染的帮凶,是漠视公众生命健康权益的严重失职行为。
相关部门应该将监管触角强有力地伸向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尽快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国家强制标准、完善汽车质量投诉举报快速处理和反馈机制,对于市场上的新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常态化的检测与发布,让公众清楚了解车内空气质量信息等等,弥补监管漏洞与监管缺失。这样才能给车内空气质量把好关,才能堵住车内空气污染的“渗入点”,才能保护好公众健康,尽好监管责任。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车内 空气质量 监管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