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内蒙古粮仓”的变迁
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耕地上,白墙红顶的灌溉井泵房整齐地排列着。原本被田埂分隔的一块块田地,被集中连片的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整合到一起。功能区内灌溉、施肥全部信息化管理,路相通,林成网……经过70年的发展,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种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粮仓”变得更殷实、更丰盈。
昔日向水要粮
新开河从科左中旗蜿蜒流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开河一到汛期便泛滥成灾,当地人却束手无策。1957年,哲里木盟盟委和科左中旗旗委决心彻底根治新开河,大兴水利,修建系列中小型水库,开辟滞洪区和分流河道,使河水不再为害,转而为农牧业生产服务。
1962年,科左中旗灌区由1957年前不完整的4处发展到比较完整的灌区14处,灌溉面积也由24.6万亩扩大到69万亩。1961年,该旗希伯花公社三合堂生产大队农田受益于新开河的治理,得到充分灌溉,亩产达317斤,较1951年增产近200斤。
这是当时哲里木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1961年底,哲盟交售给国家的粮食达到7.31亿斤,创造了解放以来交售粮食的新纪录。在当时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都相对落后的年代,7.31亿斤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1962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并配发社论《哲里木盟的新贡献》。社论中说到:哲里木盟是内蒙古的重要产粮地区。1958年以来,这个地区每年平均生产的粮食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平均产量增长4.6%,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一倍。在遇到干旱和虫害的情况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抗灾斗争,去年(1961年)的收成仍然比1960年增产20%以上。在粮食交售方面,去年(1961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比前八年(1953——1960)的平均交售量多27%。
为什么在艰苦的条件下哲里木盟农业生产能够连年增产?
人民日报在社论中这样评价:哲里木盟为争取丰收,同干旱、水灾、风沙、虫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防旱治涝方面,他们建成了200多座水库、2000多条渠道,把农田浇灌面积扩大到400多万亩,制服了洪水的泛滥和干旱的威胁。在防风固沙方面,营造了防护林带和固沙林地600多万亩,减少了风沙的威胁。
时光荏苒,如今的“内蒙古粮仓”依然辉煌。201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06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39.2亿斤,其中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累计达到900万亩。
今朝节水为道
通辽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粮食产量占自治区1/4。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达到124.9亿斤;2012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亿斤大关,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
造成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全市10万眼机井,每年开采地下水29亿多立方米,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农业用水量占到了总用水量的85%,高出全国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
面对困境,2011年,通辽市启动实施节水增粮“8511521113”工程,以此推动通辽农业走上科技高产、生态节水、循环发展的现代农牧业新路子。
“以前浇水是管灌,一家四口全出动,在三四百米长的一垄地里铺水管,耗时耗力更费水。现在浇地只要一个人就够了,打开机电井阀门,水就通过一条条滴灌带滴到了玉米根部。”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丰元庆村村民崔宝山说的这种灌溉方式,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为给庄稼“打点滴”、吃“专供水”。“过去用漫灌的方式浇一次用的水,够滴灌浇一个生长期。”市农牧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卢景会介绍。
科左中旗、科尔沁区、开鲁县分别建成40万亩、22万亩、20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所有农田井都安装上了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应用水资源无线自组网络管理技术,并通过市、县、村三级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了精准灌溉。
节水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等粗放用水方式,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2011至2015年间,通辽市建成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852万亩,压减农业机电井30050眼,每年实现节水5.4亿立方米,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农业用水比例由2010年以前的85%降低到70%。
如今,通辽市农牧民对灌溉的认识,已从大水漫灌变成了按需给水、精准浇田了。
明夕改革必行
“去年玉米价格低,辛苦一年反而赔钱了。”科左中旗图布信苏木后召村王海池老人无奈地说。玉米价低伤农真切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冲击,为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起了“风向标”。
种玉米不赚钱了,如何向“土地”要钱?
针对新常态下粮食连年增产不增收、牲畜存栏量增加但比较效益下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通辽市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下大力气推动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大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由种植粮食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积极推进“粮改饲”、发展特色作物种植,加速从“种植业玉米一粮独大”的困局中闯关突围。
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北乌嘎查村民额尔敦宝力高承包了200亩地,每年他都是毫不犹豫地全部种上玉米,2016年,他却一反常态,种了180亩青贮。
额尔敦宝力高介绍,家里的200亩地多是沙坡地,种植玉米产量不高,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下滑,一年忙活下来,收入却是不断减少。北乌嘎查和附近的村屯多以养殖业为主,青贮很紧俏,加上苏木政府大力倡导“粮改饲”,额尔敦宝力高瞧准这一商机,开始大面积种植青贮。他算了一笔账,他家180亩地青贮除去各项费用,可收入36万元。
2016年,查布嘎图苏木不再往玉米上“押宝”,而是积极推进“粮改饲”,推进为养而种,扩大黄芪、绿豆、荞麦、葵花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发展绿色循环农牧业,让农牧民的钱包鼓起来。
据统计,2016年,通辽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压减籽粒玉米311万亩,粮改饲增加到267万亩,粮改经面积达到232万亩。
2017年,通辽市将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型农牧业,新增低压管灌和浅埋滴灌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加快建成10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亿斤以上;调优种植业,推进粮改饲、粮改经,青贮玉米发展到500万亩,红干椒、蒙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达到300万亩。引导多品种玉米种植,继续压减籽粒玉米70万亩,将玉米生产面积控制在1250万亩……
纵观70年,通辽市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很多成绩和荣誉,用实际行动夯实了我市粮食生产大市的地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如何进一步扩充通辽这个“内蒙古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通辽市正锐意改革,奋勇前行,力争在现代农牧业发展征程上谱写新篇章!(王明飞)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内蒙古 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