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树立正确的面子观才不会“丢”人
大冶一65岁的老人因为爱面子,在请朋友吃完饭后抢着付了饭钱,结果却没钱乘车回家,滞留在黄石,无奈打报警电话求助。(6月7日《楚天都市报》)
老人跟朋友吃饭爱面子抢付钱,没钱回家无奈报警。这是一则“笑不出”的笑话。看着这位老人的尴尬画面除了有一丝同情和怜悯外,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痛楚。类似老人爱面子以及因为人们爱面子引发的尴尬故事也时有所闻。为了面子,抢着付饭钱结果竟大打出手,导致对方受伤而坐牢的事件也曾经发生。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还包括了个人成就与品格,是一个人经社会认可的“自我”和影响力的代称。“面子”的观念遍及整个中国,人们总是把它同人类生活之外的许多东西相联系,总是谨慎小心而不使有失尊严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以致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
似乎有史以来,老祖宗都是好面子的。所以说,当代中国人好面子也有祖传的原因。古时有一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在坟墓边捡了祭鬼的残羹,却大肆宣扬吃了“大肉”。在人类开始懂得穿衣时,就有了初步的面子观,以至于到现在,许多人专门在面子上做文章,如今一些人为了面子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相互攀比,争强好胜,有些人好面子,撑面子,造面子,为让人高看一眼,不惜弄虚作假……
中国是个讲面子的国度,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文(《且介亭杂文说“面子”》)对面子研究的相当透彻,事实上这种“古怪奇妙”“争取有面子”的想法和做法,至今仍然相当活跃。“没面子的人羡慕人,有面子的人人羡慕”。美国传教士明恩浦在他的《中国人的素质》第一章标题就是“面子要紧”。
“抢来面子”“丢”了自己何苦呢?咱国人爱面子,不要里子——打肿脸充胖子现象时有所闻。人要“面子”并不一定是坏事情,要面子是人之常情,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和好评。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要衣,马要鞍。面子是个好东西,你有我有大家有。于是好面子,撑面子,造面子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面子文化”。
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成了我们一些人的“露脸”的追求,正如鲁迅所说: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我们看到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面子攀比:“想当初老子比你们阔多啦!”如今比比皆是。要面子可以有,但要面子也要得法,不违背公序良俗,要有底线,“要面子”范围限于情缘关系、“讲面子”法则基于礼义规范,否则面子不成丢大脸。像这位老人为了面子却不要里子,没钱回家,在路边呆了一夜,最后报警求助才得以回家,这样的要面子就是有点过分了,最后面子没有了却留下笑柄。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面子 树立 立正 正确 老人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