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树立正确的面子观才不会“丢”人
大冶一65岁的老人因为爱面子,在请朋友吃完饭后抢着付了饭钱,结果却没钱乘车回家,滞留在黄石,无奈打报警电话求助。(6月7日《楚天都市报》)
老人跟朋友吃饭爱面子抢付钱,没钱回家无奈报警。这是一则“笑不出”的笑话。看着这位老人的尴尬画面除了有一丝同情和怜悯外,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痛楚。类似老人爱面子以及因为人们爱面子引发的尴尬故事也时有所闻。为了面子,抢着付饭钱结果竟大打出手,导致对方受伤而坐牢的事件也曾经发生。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还包括了个人成就与品格,是一个人经社会认可的“自我”和影响力的代称。“面子”的观念遍及整个中国,人们总是把它同人类生活之外的许多东西相联系,总是谨慎小心而不使有失尊严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以致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
似乎有史以来,老祖宗都是好面子的。所以说,当代中国人好面子也有祖传的原因。古时有一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在坟墓边捡了祭鬼的残羹,却大肆宣扬吃了“大肉”。在人类开始懂得穿衣时,就有了初步的面子观,以至于到现在,许多人专门在面子上做文章,如今一些人为了面子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相互攀比,争强好胜,有些人好面子,撑面子,造面子,为让人高看一眼,不惜弄虚作假……
中国是个讲面子的国度,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文(《且介亭杂文说“面子”》)对面子研究的相当透彻,事实上这种“古怪奇妙”“争取有面子”的想法和做法,至今仍然相当活跃。“没面子的人羡慕人,有面子的人人羡慕”。美国传教士明恩浦在他的《中国人的素质》第一章标题就是“面子要紧”。
“抢来面子”“丢”了自己何苦呢?咱国人爱面子,不要里子——打肿脸充胖子现象时有所闻。人要“面子”并不一定是坏事情,要面子是人之常情,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和好评。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要衣,马要鞍。面子是个好东西,你有我有大家有。于是好面子,撑面子,造面子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面子文化”。
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成了我们一些人的“露脸”的追求,正如鲁迅所说: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我们看到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面子攀比:“想当初老子比你们阔多啦!”如今比比皆是。要面子可以有,但要面子也要得法,不违背公序良俗,要有底线,“要面子”范围限于情缘关系、“讲面子”法则基于礼义规范,否则面子不成丢大脸。像这位老人为了面子却不要里子,没钱回家,在路边呆了一夜,最后报警求助才得以回家,这样的要面子就是有点过分了,最后面子没有了却留下笑柄。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面子 树立 立正 正确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