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为78岁院士点赞以后

2017年06月16日 14:16 |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6月12日,回北京的高铁二等座上,为了做好一场报告,78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仍然笔耕不辍。刘先林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人民日报官方微博,6月13日)

W020170615421574082167

78岁的院士,穿着朴素,乘坐高铁二等舱,仍不忘工作研究。就在这条微博被发出来的短短几小时内,网络上无数人点赞,引起广泛热议,纷纷称这才是民族的脊梁。在中国的各大高校里,的确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生在生活上追求朴实无华,在科研上追求精益求精,他们对名利看的很轻,对专业看的很重。这样的人更值得全社会尊重和学习。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追求的不是去当明星就是去考公务员?每年各地推出的各类选秀节目人满为患,各地区公务员招录考试千军万马,然而扎扎实实做一个手艺人后却继无人,潜心研究做一个学者却青黄不接。点赞78岁院士令人肃然起敬的一幕以后,这些问题更需要我们深思!

当前国家层面提出打造“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等发展要素要求,但是这样的精神如何呼唤,如何培育?那就必须在社会价值体系建设上下硬功夫。比起高校这些泰斗级院士,在企业生产一线、在各类手工作坊里同样有很多很多的师傅和工人,他们追求卓越,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磨炼,只为一门手艺的发扬,一块金字招牌的保全或者一个技术的提升,他们也同样值得全社会学习。要真正弘扬“工匠精神”、做强“中国制造”,一方面要在各行各业充分挖掘这样的典型和榜样,以多种类型的宣传形式,让人们看到这些在工作中默默耕耘的人的闪光点,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要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比例,让真正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人享受该有的待遇,享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尊重,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轻人真正以成为一个手艺人、一个学者为荣。

德国,是全球著名的制造业国家,我们在看到他们收获赞美,赢得国际竞争实力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们作为制造大国,背后是无数有真才实学的匠人、专家的奋斗,甚至是几代人为一个产品不懈付出的努力。他们在制造业上的成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这份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更需要我们学习和反思改进。(魏婧)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院士 点赞 追求 国家 学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