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老台商的大陆西部“生存法则”:以变应变 以不变应万变
一个做烘焙18年,从“台湾味道”到“云南特色”;一个推广有机肥20余年,从“进展艰难”到“盆满钵满”;一个坚守边境小城,从单一农业扩至跨境物流……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近三位深耕大陆西部多年的台商,寻找其成功法则。
“以变应变”
看着连锁店里的普洱曲奇被抢购一空,林治宏格外高兴。这位在云南打拼多年的台商,可谓将台湾烘焙技术带到昆明的第一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助推云南最负盛名伴手礼鲜花饼从无到有,并将事业版图扩至全国。
和众多台商一样,林治宏来大陆投资的第一站是东部。随着竞争压力加大,他于1999年从东到西,扎根昆明。
“刚来这儿时,消费氛围远不如台北。”林治宏坦言,初来乍到,难免水土不服,但他很快找到生存路径——“台湾工艺+云南食材”。运用台湾凤梨酥的经验,林治宏利用鲜花、普洱茶、南枣等云南食材开发系列产品,大获好评。后又搭乘“电商快车”,打开全国市场。
“固守原有模式,你肯定不能获得成功。”林治宏说,其来大陆的这些年,大陆在变,市场在变,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以自我改变应对外界变化,同时保持初心,不畏失败。
如今,结合当地食材给云南每个县做一款伴手礼,成为林治宏的目标。“当前,大陆正掀减贫高潮。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挖掘食材价值,亦能帮到当地农民。”林治宏说。
“以不变应万变”
比林治宏更早来到云南的台商王耀进,将“不变应万变”奉为大陆生存法则。21年来,他始终如一地推介有机肥,发展精致农业。
王耀进告诉记者,1996年,其刚来云南时,了解“有机种植”和“精致农业”的官员和农民少之又少。但如今,这已成为共识。
“你肯定想不到,我在云南赚到的第一桶金居然来自普洱茶。”王耀进笑称,彼时,茶民不愿花钱用有机肥,他就免费推广。茶农见效后,拿茶叶置换给他。“不曾想赶上普洱茶大热还赚了一笔”。
尽管有机种植推广路充满坎坷,但王耀进最终坚持了下来,并赢得市场。
“融入当地 胸怀天下”
和林治宏、王耀进“自东向西”不同,在云南台商界赫赫有名的“詹氏父子”,一开始就选择边境小城瑞丽。西部的落后和创业艰辛,他们深有感触。
原本在台湾东部经营农场的父亲詹茂胜因台风受创,于1990年来到了瑞丽。先是办农场,研发水晶蜜柚、台湾青枣等作物。后又开发商业街,并逐步涉足珠宝玉石、跨境物流、金融等领域。
儿子詹介文2006年应父亲要求来到云南,那一年他刚好30岁。“刚到瑞丽时,觉得这里完全是乡下,我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种柚子。”詹介文说,“时间久了,就发现父亲的眼光独到。”
“他看准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以及背后的广阔市场。”詹介文感慨,台商来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要融入当地。
“你不能抱着‘我是台湾人’的优越感来这里。受一点委屈就返回台湾,不可能成功。”詹介文说,如今,台商要实现转型升级,以云南为代表的大陆西部无疑是片热土。他们父子在云南站稳脚,就是最好的广告。(记者 胡远航 张丹)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台商 大陆 云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