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赵瑞泰:要带着今天的思考,去挖掘历史更深的内涵

2017年06月30日 15:02 | 作者:王娟 |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赵瑞泰 记者王娟 摄

“许多朋友都问我 ,都过了古稀之年,你为什么还这么拼?现在都讲娱乐了,你为什么还这么痴心于红色题材?我也常常问自己,究竟是为什么呢?”研讨会上,赵瑞泰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时感叹,自己之所以痴心于红色题材的文艺创作,源自从青年时代就有的红色情结,而能在创作上有所收获,都来自生活的恩赐。

赵瑞泰从24岁就开始了艺术创作,第一部作品就是写部队生活的军旅小戏,从边防一直演到军区大礼堂。“可以说,这部戏从感情和创作方向上,奠定了我一生从事红色题材创作的坚实基础。回到地方上,我写的第一部红色题材剧作是《向警予》,阅读了900余万字的历史资料,采访数十位党史人物,我第一次被中国的红色历史震撼,也认识了手中这支笔的分量,陆续将宋庆龄、葛健豪、张之洞、董必武、王荷波等近代史上的人物搬上了舞台”。

赵瑞泰说,在对红色题材的创作中,他一向主张带着今天的思考,去挖掘历史更深的内涵。

不仅使历史活起来,而且赋予它新的生命。“只有为了明天写昨天,才能激活历史中的红色基因,让它融入今天的社会中,引发人们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思考。”为了拉近红色历史题材和观众的距离,他从情字入手,通过人之常情抒发家国情怀,力求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创作过程中,他也曾有过困惑:“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自己写过的一句台词,一个人,一个国家,只有往前走才有希望!形势越是艰难,越应该写出好戏。”

许多观众评价,赵瑞泰的戏好看,赵瑞泰说,这些创作都来自生活的恩赐。“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现在很少人说了,但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他透露,为了写好《母亲》,他和蔡和森的家属保持交往长达39年,还曾多次翻山越岭前往湖南永丰山间拜谒葛健豪的墓地,遥想当年葛健豪携着儿孙艰难前行的身影:“深入生活不是只翻翻文字资料就可以,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用自己的激情去倾注到作品中。”(王娟)

编辑:梁霄

关键词:赵瑞泰 挖掘 历史 内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