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兜底增持”别变味
近期,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较大幅度调整。从6月初开始,一些公司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以兜底方式倡议员工增持自家公司的股票。最初的兜底,是员工在指定时间段买入自家上市公司股票,持有一定期限并且在职,如果发生亏损就能得到现金补偿。此后,还出现了五花八门“升级版”的兜底,比如承诺保底收益率10%,兜底对象除员工外还覆盖了供应商、销售商,等等。
“兜底增持”是近两三年A股市场的新现象,尤其是在股票连续下跌后,往往会集中出现。应当说,如果上市公司董事长或实控人出发点正当、操作合规,“兜底增持”对市场各方是一件好事。
对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股价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公司董事长或实控人关心股价,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往往能赢得股民的掌声。而且,发出增持倡议的理由大多基于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和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这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情绪。对上市公司员工而言,“兜底增持”相当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机会,“亏了我补、赚了归你”,甚至还有远超银行理财收益的保底收益率。就现行的法律法规来说,对“兜底增持”也无明确界定,既然是“法无禁止”,只要“兜底增持”做到规范化和阳光化操作,应当能发挥出一定的正面作用。
然而,从最近的市场反应看,貌似很美的“兜底增持”却引来不少争议。有些公司在增持倡议发出后,股价出现脉冲式上涨,但很快又归于沉寂;有些公司应者寥寥,“雷声大,雨点小”,增持倡议发布后仅有一两名职工买入股票,增持金额只有数万元。“兜底增持”没得到预期中的叫好声,原因也不难理解。
首先是对董事长或实控人的诚意有疑问。如果认为自家公司价值在市场中没有得到合理反映,股价偏低,董事长或实控人在倡议别人入场的同时,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钱光明正大地增持,这在规则上并无障碍,渠道也很畅通,更能体现相关人员的姿态。然而,董事长或实控人只动口不动手,自己不投入真金白银,却号召资金有限的员工增持,究竟是不是真心看好自家公司?还是想用一些“纸上谈兵”或“惠而不费”的招数来刺激股价?不免要让人打个问号。
其次是“兜底增持”的动机令人不踏实。在发出增持倡议的公司中,有一些大股东质押比例较高。如一家日前被特别处理的公司,由于刚戴上ST的帽子,近期股价出现连续下跌,公司实控人持有的股份多数已经质押,这样的公司高调发出增持倡议,很容易让人联想只是画了一个饼,吸引二级市场投资者来托盘,帮助公司脱危解困。正因为动机不纯,这家公司实控人的增持倡议发出后,市场基本没有买账。
就监管而言,对于“兜底增持”也需要保持足够关注。目前来看,发出增持倡议的虽然也有质地不错的公司,但很多是基本面不佳,而且有偏好并购重组、热衷高比例送转的历史。这其中,是否有人利用“兜底增持”炮制概念,故意影响股价不当谋利?需要监管及时跟上。如果出发点不良的“兜底增持”形成风气,成为二级市场追逐的题材,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普通中小投资者。近日,深交所发出通知,要求相关公司具体披露增持主体、兜底条款、兜底补偿资金来源及风险提示等内容,表明监管部门对此已有所行动。未来,除了对信息披露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之外,对于“兜底增持”过程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行为,也应持续跟踪,以防“兜底增持”变味,成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新花招。
上市公司是公众企业,随着市场制度的完善,所有股东的利益更趋于一致,股价节节攀升是共同愿望,但这从根本上有赖于公司基本面的改善、经营业绩的提升。试图用短期刺激的方式提振股价,虽然可能取得一时之效,但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大股东或实控人作为话语权更高的“当家人”,应当帮助上市公司强化经营管理,踏踏实实做主业,用良好业绩和成长性支撑股价,这才是实现各方共赢的长久之道。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兜底增持 增持 市场 股价


高铁实战演练迎接十一黄金周
改革开放40年:香港精耕国家金融“试验田”
肯尼亚国家图书馆设立中文图书阅览区
八月十八潮
世界上最贵的鞋子亮相 镶数钻石价值1700万美元
探访空客天津总装线
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中欧班列架起中波青少年友好交流平台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