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当心,体内有湿寒就易发烧
寒为六淫之最,湿会弥漫全身而生热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吴义春
众所周知,发烧是种常见病证,其最常见的诱发原因是受凉,此外,湿邪入侵也会导致发烧,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生活中有很多情况容易让人受凉,如洗完头发没有吹干;冷天穿得少;夏天开着窗睡觉冻着;出完大汗后,把衣服脱掉导致寒气入侵等。东汉名医张仲景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伤寒论》,所谓“伤寒”,首先指伤于寒,因为寒是六淫邪气中最邪恶、肃杀之气,最易使人致病。所以,要想避免感冒,首先就要避免受凉。
受凉后,人体会出现一系列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烧、毛孔紧闭、少汗、怕风、怕冷等,我们称其为发烧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寒容易入里化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包火”。现在内热重的人很多,外寒内热的情况比较普遍。入里化热主要表现有嗓子疼、口干、黄痰、大便干燥、小便发黄、舌苔红等。
对于这一类型病证(着凉、“寒包火”)的治疗,应以解表散寒为核心,兼顾清内热,这是治疗这类病的根本法则。早期阶段,建议病人喝点生姜水,有解表作用,可加点葱白或放些香菜;也可吃碗热拉面,主要目的就是解表发汗,但要少吃辣椒。如果是感冒早期,很快就会痊愈。
如果症状较重,就要外驱寒,内清热,代表的方剂有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为避免着凉引起的发烧,人们平常要重视保暖,不可贪凉,还要避免内积热,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少熬夜,保持大便通畅,情绪平和。
很多人认为湿邪主要是南方人要应对的,因为那里气候潮湿。其实不然,北方人同样需要警惕湿邪。现代人饮食结构改变,经常喝酒,食用辛辣食物,加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容易导致内湿泛滥,湿邪在北方并不少见,这里主要指的是内湿。
湿与热相胶着,容易在体内出现湿热弥漫。要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热,最简单的方法是看舌头,如果舌苔厚腻,说明有湿热。此外,小儿体内也容易因胃肠积滞出现舌苔厚腻的情况,这点家长尤其要注意,如不及时就诊治疗,很容易反复感冒。另外,经常应酬的人,喝酒较多,也容易造成体内湿热聚集。
临床上有一个案例,患者舌苔厚腻发黄,出现发烧、恶心、想吐、喉咙疼的症状。她的发烧有一定特征,即每天下午开始烧,夜里烧得更厉害。这在中医上属于体内有湿热的表现。患者起初按照解表散寒的原则治疗,体温有所下降,但降得不彻底。后经仔细询问病史才知道,因为淋雨,患者穿得较少,导致湿邪泛滥,而这正是此病的核心点。
这个病例属于湿热弥漫三焦导致的发热。该类型的发热常以下午体温升高,夜间发热最严重为主要表现,同时会伴有恶心想吐的一些反应,舌苔厚腻。对于这个疾病的治疗,中医上有个经典的方剂叫三仁汤,由杏仁、半夏、飞滑石、生薏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组成,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患者也要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清淡饮食;发烧好转时,不要吃太辛辣的食物。
此外,除了因病情需要,医生建议输液的情况,我们不主张发烧病人进行输液治疗,因为大量输液就如同人工造湿,会让患者体内湿气更重,舌苔更加厚腻。同时下雨时务必要及时避雨,以免湿气进入体内。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发烧 体内 湿热 舌苔 治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