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在便利店,与孤独“擦肩”
便利店在城市的喧嚣与霓虹之外,开辟出另一种生活体验的可能
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夜班算是家常便饭。每当凌晨下班,我喜欢在家门口的便利店买一袋熟食,满足胃,也犒劳自己。这份口福,缘于24小时便利店的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卖场和普通超市,似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风口。
而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便利店早已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并日渐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日本的“711”便利店,定期推出限量款商品,受到年轻人追捧;在影视作品中,便利店成为观察现代城市生活复杂性的窗口;中国的年轻人,在租房子时也会更多看看周围有没有可心的便利店……表面看是物理空间,实则更是心理空间、文化空间,这让人思考:是什么让便利店在今天“占领了街头”,又“占据着心头”?
店面不大,却彻夜不眠;货架不多,却一应俱全。相比网购的便宜、仓储式超市的丰富,便利店自有优势。首先,便利店讲究选址,总开在街角、写字楼这些人流密集的地区,这也意味着距离消费者更近。同时,24小时便利店往往连锁经营,从商品到物流,从仓储到收银员,都依托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因此也就能够为追求品质的消费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便利店流行的背后,是城市社会结构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城市空前拉长了人们的“生活时间”,无论是加班工作,还是休闲娱乐,深夜不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热闹的延续。24小时便利店全天候服务,恰恰满足了人们夜间消费的需求。同时,“小”“全”“近”的便利店,为现代城市普遍存在的小家庭、单身者提供了最理想的购物空间,符合他们频率高、数量少、时间紧的购物习惯。从这个角度讲,便利店的成功,正源于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满足。
除了满足,还有一层慰藉。多少人深夜点一杯关东煮,中意的不是味道,而是流入心田的温度;多少人徘徊于货架间,挑的不是商品,而是琳琅满目的充实感。便利店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很“现代”,却又在城市的喧嚣与霓虹之外,开辟出另一种生活体验的可能。在一些电影、小说中,干净整洁的便利店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地方;对许多人来讲,到便利店买瓶啤酒,与收银小哥两三句闲谈,也未尝不是一种放松,消除工作的疲惫、赶走生活的孤单。
有人说,便利店的关键词就在于“陪伴”,而这可能恰恰反衬着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孤独”。当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原子化、虚拟化,越来越多的人过着“网上生活”,却反过来挤压了“线下空间”。低头族、宅文化、社交恐惧……正成为现代性征候的突出表现。反过来,无论是令人温暖的24小时便利店,还是让人心动的深夜食堂,人们在这里可能不是要寻找物质与生理的满足,而是期待某种精神的慰藉,并尝试借助这些物理空间,触摸到人与人之间新的,或者说反而是更为本真的生命连接。
24小时便利店的点点灯光,有时像是某种关于“家”的隐喻。此刻我只想推开那扇在深夜唯一开着的门,迎接又一个黎明。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4日 05 版)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便利店 孤独 擦肩 城市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