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硅谷巨头岂能只有“市值关怀”
硅谷科技巨头的高管们在公共场合讲起话来,习惯于摆出哲学家的架势——“培育同理心”“以技术实现赋权”云云。谷歌公司2015年重组时还煞费苦心地把自己的口号从“不作恶”升级为“做正确的事”。好似在刻意说,直接谈生意是不妥当的,容易丢了硅谷范儿。
然而,事实如何呢?《华尔街日报》日前的一则长篇报道很说明问题——谷歌长期经营一个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希望在源头影响监管决策。报道说,过去10年来谷歌资助了数百篇研究论文,为其市场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监管挑战辩护,每篇论文出资5000美元至40万美元不等。有那么几年,谷歌在华盛顿的管理者甚至会拟好学术论文“愿望清单”,包括每篇拟定论文的暂定题目、摘要和预算等,然后再去寻找作者。
这样的“定向”研究,与其说是学术,倒不如说是隐蔽游说。游说历来是美国政治中饱受诟病的一部分。如今,一贯持有优越感的科技巨头们正大举进入这个传统游戏。2015年,谷歌、脸谱、亚马逊、微软、苹果这五大科技公司在政治游说上的支出高达4900万美元。与之相比,美国五大银行当年1970万美元的“游说资本”显得有点寒酸。眼下被曝出的谷歌学术资助计划,进一步说明美国科技企业的游说技巧正越来越“娴熟”。
较之于在公众面前极力塑造的价值关怀,硅谷巨头们的游说诉求,体现的更多是“市值关怀”。反垄断、专利、贸易、税收等相关法规直接影响科技巨头们的收成,因此也是“游说重灾区”。据报道,谷歌出钱资助的所谓“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以下观点背书——收集消费者数据是享受免费服务的公平交换、谷歌没有滥用市场主导地位将用户吸引到自身商业网站或广告客户、谷歌没有不公平地打击竞争对手……
更有意思的是,《华尔街日报》这则揭露报道的来源是一个名为“问责运动”的组织,该组织是专门反对谷歌的维权组织,接受甲骨文公司等另外一些硅谷公司的资助,而这些公司恰是谷歌的竞争对手。由此足见,为了生意,硅谷巨头们的心思远远不止花在请人说好话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要想让美国公众相信华尔街的利益同他们利益一致,已变得越来越难,但硅谷的大型科技公司却依旧被普遍认为是“例外”。硅谷巨头的游说触角越伸越广,充分说明这些科技企业也是逐利的,其首要考虑是自身利益,而非公众利益。它们之所以被认为“例外”,与其一以贯之的“哲学家式”公关想必有不少联系。
今天,科技企业带来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这不能成为硅谷科技巨头们以“特别”自居、逃避公众审视与政策监管的借口。早些时候,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曾针对弥漫硅谷的“例外主义”心态写道:“硅谷主要与自己对话”,“硅谷依然躲在一个认知泡沫内,不愿接触围绕垄断、隐私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就业岗位流失的正当公众担忧,更别提自己的文化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型科技企业在现代社会的系统性影响力日渐上升,打破巨头们给自己虚设的光环,其必要性更为凸显。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硅谷 巨头 科技 谷歌


巴克图口岸:军警兵民筑起“红色国门”
宇宙中的幽灵星云 既美妙又让人发怵
欧洲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北约举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军演
米兰举行“毕加索·变形记”展
惊世大奖15.4亿美元!美国最富中奖者诞生
湖北发现2.47亿年前湖北鳄类和鱼龙类化石
中国艺术家韩美林获颁“韩国文化勋章”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