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烧钱式教育”:三十万也可能撑不起一个暑假
“烧钱式”教育既源于培训班的炒作,也有公办教育管理的僵化教条问题,更与家长的焦虑、攀比心理相关。
同事去探访暑假培训机构,问孩子们愿不愿意来上培训班,一部分人说愿意,一部分人说是父母报的班,他们并不反对。同事又问,为什么愿意来上课,孩子们答,同学都来上培训班了,这里讲下学期的课,如果不来上,怕跟不上。
培训班上培训班的课,学校上学校的课,不上培训班的课,学校难道不讲了吗?有孩子回答,如果老师觉得大部分人都会了,就只会简单讲一讲,或者略过。理解这一现实,我们就能更好理解假期培训班为什么这么火热。
暑假本应该是孩子放松休息的时候,但是一些家长却把孩子的暑假变成了第三学期,原本“家、学校、单位”三点一线的奔波路线,变成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放假没有变得更轻松,反而是更辛苦了,家长在其中也是疲惫不堪。
南京一位母亲算了一下暑假期间报培训班的花销,感慨到,哪里是养孩子,分明是养了一台废钞机。
广州一个月收入3万的母亲,暑假一来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给女儿花去了35000: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月薪三万撑不起一个暑假”,真不是一个段子。
不少家长都陷入了这种焦虑之中,“痛苦的是你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为什么不给孩子多报几个班,就不踏实?这必须从当下的教育减负来说。教育部门大力推行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入学,三令五申禁止校外补课。但是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这就像是一个博弈游戏。如果所有人都参与减负,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业竞争压力自然缩小,减负政策取得成功。但当大部分人都在减负的时候,有人选择了增加学业负担,并因此而占具了优势,成为减负运动的受益者,减负的游戏就可能完不成了。当参加增负行动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成为多数的时候,减负者必然处于弱势,要想改变这种弱势地位,也就必须参与到增负的运动中来,减负运动也就失败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不均衡,家长们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烧钱式教育”不仅仅因为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更好的物质基础,允许他们“烧钱”,也是因为他们体认到教育的价值,重视教育。而这也是避免孩子从现有阶层滑落的重要方式。家长的焦虑恐怕很大部分正来源于此。
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部门密集推出各项减负措施,禁止布置超时超量作业,禁止搞超前教育,但是这只能对体制内的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管用,民办学校、幼儿园却可以不受限制,进行违规招生,大搞超前教育,强化应试训练。
而且,校外培训机构还利用平台,炒作升学竞争,制造紧张和焦虑情绪。比如暑假期间有培训机构就打出了“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的口号。此外,校外培训机构还越俎代庖成为一些名校掐尖的工具,他们举办各类奥赛培训班,却又是这等竞赛的举办单位成员。而这些竞赛成绩,正是一些名校进行生源选拔的依据。虽然教育部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但是择校热高烧不退,光明正大的考试不见了,各种形式的密考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校外培训机构无法承担校外培训热、择校热的全部责任,但毋庸置疑的是,校外培训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们在打造光鲜亮丽的资本神话的同时,也让“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儿园前学数字加减……”成为孩子们的常态,“幼升小”“小升初”、奥赛热温不降。这些起跑线上的竞争违背教育规律,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可能也是弊大于利。可怕的是,家长不如此,便不心安。
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互相较劲给孩子报了多少培训班、特长班,再加上校外培训机构的刺激、诱导,被裹在这股洪流之中,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性,如果不节制,别说三万元,三十万也可能撑不起一个暑假。
所以,落实减负政策,不仅仅着眼于校园内减负,也不能把教育减负简单地理解为降低课程难度,放松学业标准。而是应该在整体分析学生学业负担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减负。
要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招生、教学情况。公办学校不能搞超前教育,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就更不能搞超前教育了。这一点,上海和成都无疑做出了表率。今年早些时候,成都市教育局责成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对学而思的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了整治。更早的时候,上海规定禁止民办学校举办各类竞赛,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不得以竞赛证书作为招生依据。而治本之策也是深化升学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城市里的孩子暑假期间在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中忙得不亦乐乎,在培训班里强化着扼杀想象力、创造力。以提高分数为目标的应试训练,让教育成为了一种“烧钱游戏”。
“烧钱式教育”背后的家长们,在这场游戏中最终都难以获胜,也不会有最后的赢家。教育是一场长跑,起跑线上的竞争决定不了最后的输赢,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必须符合天性,符合教育规律。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可是面向未来,似乎让人心存隐忧。
编辑:梁霄
关键词:烧钱式 教育 暑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