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伟大精神创造“人间奇迹”
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林海,55年,塞罕坝人在荒漠造林112万亩、栽植苗木5亿株。55载,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迎难而上,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凭着这种精神,塞罕坝人创造了在荒漠中把树种活,种成林,直至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工林的“人间奇迹”。
网络图
塞罕坝曾经是“美丽高岭”,然而,由于历史上人为的开围放垦、乱砍滥伐,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已由绿洲变成沙地,林海沦为荒原。阻止荒漠化蔓延,为北京、为华北建立一道绿色屏障,已刻不容缓。面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塞罕坝人没有犹豫,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投身艰苦创业之中。
1962年,从全国调集的369人“林一代”中,有大中专毕业生140人,平均年龄还不到24岁。他们“从天而降”,撒进这片生命荒漠。
三代塞罕坝人以钢铁般的意志,顽强与大自然抗争。他们中许多人一辈子种树,去世了埋在大树下;许多人祖孙三代留在林场,开荒育苗,生生不息;许多人终年在森林中工作,护林防火,却鲜为人知。他们,终以滚烫的激情染绿了荒漠。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在某种意义上,塞罕坝人的实践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精神不能直接改变物质,但能改变人,由改变的人改变物质,用强大精神力量支撑的人可以创造出奇迹。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建设,还是在比较丰厚的物质条件下全面实现小康,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今天的林场,管理层的很多中坚力量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坚守职责让他们成长,不辱使命成就了他们的光辉事业。而林场近几年新来的“小字辈”们,多数拥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他们放弃大城市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来到偏远闭塞的塞罕坝,继承前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让“美丽高岭”越发郁郁葱葱。
一种精神能够得以传承,在于它顽强的基因,也在于其不断内生的生命力。在自我价值被认可、个人选择受尊重的今天,“林三代”们依然坚定自选“苦”吃,把根扎在这里,是精神的感召,也是事业的吸引。
选择了林场就是选择了忍耐和寂寞,选择了塞罕坝就是选择了偏僻和艰苦,但是在荒漠变森林的亲身实践中,在建设世界最大人工林海的伟大事业里,“林三代”们感受到了苦中的甜,体会到了成就感,实现了丰沛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三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在生态文明建设史上树立了一座绿色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塞罕坝精神,让这块丰碑,屹立不倒。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精神 塞罕坝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