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笃定与坚守:塞罕坝奇迹的另一重“遗产”
55年,三代人,一片森林,塞罕坝“绿色奇迹”显现的笃定与坚守品质,恰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塞罕坝。据新华社报道,这片地处风沙前缘的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而从昔日飞鸟不栖的荒原,变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背后是几代务林人对植树造林55年的坚持。
55年、112万亩、氧气55万吨……这些数字,串起了塞罕坝“绿色奇迹”的梗概:从清朝时皇家猎苑的木兰围场,到后来成了白沙弥天、林木罕见的茫茫荒原,到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肇建,再到今天,是“造福后人”的执念和接力植绿的坚持,孕育了巨变。
如今,当人们在草地恣意奔逐,在林间低吟浅唱,呼吸着清新空气,沉醉于松树的挺拔与白桦林的浪漫时,想必也会有深深的感慨:人间仙境的背后,是一代代造林人、守林人的努力与奉献;看似齐整、规矩的人工林背后,是塞罕坝人同样被格式化的奋斗人生。
从当年红松洼仅有一株挺立百年的落叶松,到如今百万亩苍茫林海;从最初369名开拓者,到如今近2000人的守业者;从沙尘蔽日的残破猎苑,到“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鸟兽的天堂”,塞罕坝人55年间只做了一件事情,老一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一代接力传承,发扬光大。故事很简单,甚至不无老套,脚下的路却是千难万难。
荒原染绿,是个土壤科学、林业技术命题,也是对过度人类活动的警醒;森林存续,也会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诸多维度的诱惑。一片林子能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扩大,并形成自己的小环境、小气候,牢牢钉在北方风沙的前缘,风可以过,沙尘留下;清水可以过,洪水留下,殊为不易。
塞罕坝从初具规模到蔚为壮观,并非没有波折。赖以支撑塞罕坝人坚持下来并一以贯之的,无非是一种坚执与使命。比如,不少人认为他们“不开窍”,不会“靠山吃山”“靠林吃林”;又如,也有人不理解,那么多知识分子何以会把一生都抛洒在山林等。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乏“愚钝”、生死以之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宏大生态格局。
这也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精神:摒弃急功近利的“技巧”,放下世俗意义的“成功”,在笃实的坚守中,在缓慢的挺进中,在枯燥的重复中,寻求个体价值的实现。戒急用忍,才能行稳致远。55年,三代人,一片森林,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有着多少精神的狂飙与情绪的瀚海!
与自然界的风沙相比,做事情时遇到的狂暴风雨往往更难坚守。“收拾山河”,从来都是从收拾心情开始的。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做事创业,均不例外。急功近利,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的辉煌,如不凡的个人履历、亮眼的GDP,抑或可以借此觅得“向上的台阶”。然而,终成大事者多沉潜,恪守内心的追求,坚守既定的理念,永远都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风入山林,会在不断地摩擦与碰撞中幻化为轻吟或怒涛;人行世上,也会遇到种种不可描述的问题与困难。所有这一切,是磨练,也是造就林海、成就大观的必由之路。一份笃定,一种坚守,这也是在各领域续写塞罕坝“奇迹”的关键。■ 社论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塞罕坝 坚守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