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从防沙到防水 源于那一“汪”绿色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3日电 题:从防沙到防水 源于那一“汪”绿色
新华社记者姜磊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沙漠之间,一条河蜿蜒穿过。河道两岸芦苇清幽,一簇簇红柳随风摇曳,一些凋枯假死状的胡杨枝条开始重新吐绿,新冒出来的胡杨幼苗充满生机,时而还可以看到低空盘旋的鹰和散落的羊群。
这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的场景。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自身不产流,历史上环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河、车尔臣河等9大水系都有水流入。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多条源流相继脱离塔里木河干流。加之水资源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逐年减少,导致塔里木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流。
“27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这里的路况极差,漫天黄沙,基本上只有我们养路工自己走。但凡有人的地方,大多也是养路工在进行路段防沙作业。沿线几百公里没有一滴水,来往车辆特别少。”站在靠近塔里木河“尾闾”——台特马湖的218国道罗布庄段,47岁的新疆若羌公路管理分局养路工谭建军对记者说,台特马湖干涸了几十年,当年国道就建在曾经的湖区里。
如今的台特马湖碧波荡漾、水鸟翱翔。以前养路工的主要任务是防沙,现在则是防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水,尤其是10月底防水压力最大。”谭建军说,去年10月20日,上游来水量大,把下游400多米的国道给淹了,当天有很多汽车冲破护栏,泡在了路基下面,两边等候通行的车辆足足排了四五公里长。“我们30多位养路工就主动站到路两边的水里给过往车辆当参照物,让涉水车辆一一安全通过。而这一站,就是一整夜。”
从防沙到防水,这个“弯”拐得有点猛。弯道超车成功,得益于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自2001年起,国家投入逾百亿元,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治理、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等九大类措施,增加各源流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扭转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截至目前,新疆已先后18次组织向塔河下游输水,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的面积达2285平方公里,沙地面积减少854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下游的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至46种,以往难觅踪迹的野兔、狐狸等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塔里木河流域干流管理局副局长桂东伟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是塔里木河下游末端的一个团场,曾因缺水一度面临人口大量流失。“团里最多时有3万多人,缺水导致生态恶化土地不能耕种,团场可耕种面积不断减少,很多职工弃种。”副团长顾义说,随着近年来上游来水增多,下游生态不断改善,越来越多职工回到团场,今年就增加了1600余人,还来了60多位大学生,团场人口逐渐恢复到17000余人。“为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我们团18万余亩耕地全部使用节水加压灌溉设施,不但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棉花、红枣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218国道考干段附近,38岁的牧民图尔迪·艾麦提在河边搭建了一顶毡房。3年前,图尔迪还只有150只羊;现在水多了,草绿了,他的羊群规模达500多只。“这在来水以前想都不敢想。”一脸憨厚的图尔迪说,他的妻子陪孩子在县城读书,他要趁年轻好好挣钱培养孩子读书,“现在环境越来越好,路又修得这么好,不少游客自驾前来游玩。我想开个农家乐,生意一定不会差”。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塔里木河 防沙 防水 下游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