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都是一屋人”
民革党员聂莨与帮扶对象的故事
“都是一屋人”
——民革党员聂莨与帮扶对象的故事
聂莨(右)走访贫困户人家。
“你工作那么忙都来看我们,锅里还有饭,来坐下吃嘛。”8月8日正午,西安市临潼区仁宗街办土桥村一户瓦房下,主人刘玉兰老人看见帮扶干部聂莨远远地来了,赶忙招呼他进门吃饭。
“不啦,我就来转转看家里缺啥,一会儿还要跑下一家。”聂莨回答。聂莨是一位民革党员,也是民革临潼区工委驻临潼仁宗街办土桥村的一名帮扶干部,从今年6月1日正式驻村以来,他已经往帮扶对象刘玉兰老人家跑了不下几十次,比回他自己父母家都勤。
说起刘玉兰老人家的情况,聂莨的语气有些沉重:“老人今年都75了,二儿子早年入赘离家,三儿子因病去世,两个孙子现在都还上着学,她每天跟有残疾的大儿子相互照应着,天天还得给大儿子做饭,日子过得艰难。尤其第一次到她家,看家里的东西都乱摆着顾不上收拾,心里觉得难受。”于是只要聂莨有时间,他就去老人家帮忙打扫卫生,嘘寒问暖,老人的家也渐渐有了家的样子。
驻村没多久,夏收开始了。聂莨得知老人家里因为劳力不足,已经成熟的4亩小麦还在地里没法收割,他就向村干部打听收麦子的行情,自己掏了400元让村干部帮衬着把麦子收完,解了燃眉之急。为了增加老人的收入,聂莨还自掏腰包1600元为老人购买了3只奶山羊,“放羊不需要多少劳力,老人的大儿子就能胜任,明年羊下了羊娃产了奶,我再帮他们联系买主。”聂莨说。据他介绍,今年秋天他还准备为老人套种一亩半的核桃和花椒。“这两种作物都是不用太多劳力就能照顾的,树苗今年秋天就能种下,三年后就能挂果赚钱啦。”
老人两个孙子能否成才是老人一直念叨的事,也是聂莨一直“使劲”的方向。与老人大孙子朱军军聊过几次,了解到他有参军入伍的意愿后,聂莨多次找到仁宗街办的主要负责同志询问相关事宜,积极帮朱军军牵线搭桥,目前朱军军的初检已经合格,正等待下一步的安排。老人的小孙子朱鑫上学的事情他也已安排妥当,今年九月就将顺利入学。
“娃,这鸡蛋你拿上,自家鸡下的蛋,可好呢。”刘玉兰老人见了聂莨啥好的都想给他,可聂莨再三谢绝了老人的好意。“都是一屋人,我能帮的尽我能力就帮了。”聂莨说。
最近聂莨还忙着一件“大事”——给村里解决饮水问题。山里水源缺乏,人畜用水全靠蓄水池,之前的老池子年份久了,出现坏管漏水等问题。他协调临潼区水务局落实了土桥村8个村民小组中的5个小组饮水蓄水池的方案,目前方案已经通过,施工正在进行,相关入户配套自来水管道已基本铺设完成。“大概到九月份这个问题就能解决的差不多了。”聂莨说。
“都是一屋人”,多么朴实而又贴心的话语。聂莨的帮扶工作是民革临潼区工委驻村帮扶干部的典型代表,更是在临潼统战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生动写照。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老人 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