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城市管理岂能“见怪不怪”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北京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一大批违章建筑被依法拆除。有意思的是,许多违章建筑直到被推倒时,周边居民才知道,“原来,这房子当年是违章搭建的”。不少违章建筑存在了10多年甚至数十年,几乎与周边建筑和居民生活融为了一体。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违法行为都没有被纠正,为什么曾经的城市管理对私搭乱建的怪现状长期“见怪不怪”?
“见怪不怪”,不仅表现在对待违章建筑上。在不少地方,许多已经明令禁止的违法违规现象,却堂而皇之地出现。比如,规定火车站外交通拥堵的大街上出租车不能“趴活”,但总有出租车在那里招揽生意;各大医院想了不少招打击“号贩子”,却总有号贩子旁若无人地在医院门前询问“要号吗”;城市里养狗有严格规定,但总能见到没有拴链子的大型犬在小区里横冲直撞……
“见怪不怪”的背后是城市管理执法的缺失。对违法行为的姑息纵容,短期内看,影响的是具体的一人一事,长期来看,降低的是城市的品位,损害的是社会的风气,破坏的是法治的权威。前不久,曾曝出这样的怪事:小偷在前面偷东西,市民在后面围成一圈当看客,竟没人吱声,更没人制止。追根溯源,这就是“法之不能行”所导致的公众对正义的麻木。北京整治“开墙打洞”,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过去城市管理执法不严的“补课”。
应该说,我们在城市管理中,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解决了“无法可依”的问题。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是“执法不严”的问题。有的制度规定得很严格,但执法却宽松软,有很大的弹性,可执行可不执行。长此以往,不仅制度虚设,而且为权力寻租留下了巨大空间。一些人想的不是怎么遵章守纪,而是违法乱纪后如何找人“疏通”;一些人怀着侥幸心理,觉得法不责众,也就“见怪不怪”了。
“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而不在于违法后处罚有多严。以违章建筑为例,且不说罚款、拘留,如果私搭乱建后都会无一例外地被拆除,肯定没人再去违法搭建,也没人会去“疏通关系”,以寻求“通融”。但如果有一例违法建筑存在,就会带来严重的“破窗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人心怀侥幸地模仿。
在法治社会,诸如此类的“见怪不怪”就是对法治的漠视,对规则的践踏。不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社会公众,都应敢于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说“不”,绝不姑息违法建设、开墙打洞等城市乱象。只有这样,城市管理才能“像绣花一样精细”,社会风气才能“崇德向善”“和谐文明”。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城市管理 见怪不怪 违法 违章建筑


河北省港口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吞吐量
欧盟重申不会与英国重新谈判“脱欧”协议
俄罗斯圣诞气氛浓郁 莫斯科街头充满节日气氛
美前副总统赞许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努力
新一轮也门和谈就多项议题达成一致
老楼房装上新电梯
松花江上采冰忙
2018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像实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