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慈善法满岁网络募捐超10亿人次 捐完你会看善款去向吗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种卿)《慈善法》落地一年有余,网络慈善得以快速发展,一年来超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然而,一键捐赠后,你真的了解善款去向吗?是否知道如何查验发起机构的资质和信用?又会否回看项目进展并作出监督?

《慈善法》落地一年
——登记慈善组织2142家 1/4有公募资格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施行。同期,民政部还公布了首批13家网络募捐平台名单。
《慈善法》施行一年以来,我国慈善行业朝着规范化、信息化等方向稳步发展。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5日12时,各级民政部门共认定和登记慈善组织2142家,其中给予公开募捐资格的520家;慈善信托备案38件,信托规模近8.6亿元。
也就是说,现有慈善组织中有1/4具备公开募捐资格,而在《慈善法》中,这一资格的有无决定着该组织开展募捐的行为范畴。比如,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义拍、慈善晚会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
相比之下,不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和个人则不能开展上述募捐行为,但仍可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间接达到募集款物的目的。
近期,引爆微信朋友圈的腾讯公益平台的慈善项目“小朋友画廊活动”正是合作募捐的一个典型案例。记者注意到,项目发起机构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并非公募机构,而与之合作的、善款接受方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则是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

两招甄别“正规”公开募捐
——找准平台 警惕个人公号、微博发布的募捐信息
伴随对网络募捐的松绑,此前曾受制于互动性低、场景限制多的公开募捐方式,短期内一股脑挤入了我们的电脑、手机甚至朋友圈。
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法》实施一年来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有些基金会来自于互联网的公众捐赠已占捐赠总收入80%以上。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近日表示,“借助‘互联网+’,网民参与慈善的热情高涨。”
面对眼花缭乱的慈善项目,记者根据《慈善法》相关规定总结了两大关键要素,帮你甄别“靠谱”募捐。
首先,一定要认准信息发布平台,个人公众号、微博账号或者企业账号发布的以慈善为目的的募捐请求,均要核实查证,不可感情用事。被《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评为2016年十大慈善热点事件之一的“罗尔事件”即是一例。
去年11月,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白血病女童罗一笑的父亲罗尔,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卖文救女”,其原创文章经朋友的小铜人公司推广转发,短短几日就获得网友打赏260余万元。
拆分来看,个人公众号绝非认证、注册的慈善信息发布平台;而助其快速传播的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实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很显然,此类行为只能归为个人求助,而非公开募捐,二者区别之大在《慈善法》中也有明确说明。
《慈善法》明确,个人求助是指某个自然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请求社会公众给予帮助,不属于慈善活动,不受《慈善法》调整。网络慈善平台之一的轻松筹,正是以发布个人求助的筹款信息为主。
即便是随手的善举也应该认准平台。目前,民政部认可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有12家,分别为腾讯公益、淘宝网、微公益、蚂蚁金服公益平台、轻松筹、京东公益、基金会中心网、百度慈善捐助平台、公益宝、新华公益服务平台、联劝网、广州市慈善会慈善信息平台。今年8月,民政部同意了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因战略调整提出的退出申请。

——查验资质 可登录“慈善中国”详细核实发起方
其次,捐赠人还需核实发起机构是否具备公募资格,这决定着善款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慈善法》规定,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与此同时,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募捐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
记者在淘宝网、腾讯公益、京东公益等平台界面查找发现,上述平台均有公布募捐发起机构的全称,而诸如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等信息的公开程度就所有区别。比如,腾讯公益对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的发起机构有详细的介绍页面,电话、认证情况、成立时间、审计报告等都可查询;而某平台记者只找到了发起方的简介和联系方式,其他重要信息则无处可寻。
若在发布平台还无法准确判断发起方资质,捐赠人还能怎么办?9月初,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http://cishan.chinanpo.gov.cn)正式上线,旨在方便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的查验和监督。
在“慈善中国”搜索“中国扶贫基金会”,你会看到该慈善组织详细的公示信息,既包括是否具备公募资格、业务范围、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也包括行政处罚、等级评估等进一步评定慈善组织是否可靠的重要信息。
找准平台、核实资质后再行善举,是普通人面对虚假慈善信息的基本警惕,即使是1元、10元的小小善举也有了切实意义。

“指尖公益”别一捐了之
——想不想知道钱去哪了?是谁在管?
“互联网+慈善”有多火,看了数据就知道。8月份,13家网络慈善平台递交了2017年上半年运营报告,上半年13家平台共为全国两百多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及其合作机构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万条,总筹款额超过7.5亿元,4.65亿次网民在线捐赠,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的趋势。
但滴水成河,单个捐赠者1元、5元的小善举也能汇集成百万元、千万元的大数字。小朋友画廊的慈善项目就创造了7小时筹款1500万元的纪录。
捐赠人难道不好奇,筹来的善款到了谁的账户、又是谁在管理?曾给“一元购画”项目捐款的陈香(化名)告诉中新网记者,当时看朋友圈里很多人转发,就认真看了项目介绍,买了三幅画,每幅5元,捐款前确实没有核实发起机构,之后也没回去看过项目进展或者善款走向。
“精智障碍的特殊群体在国内的关注度并不高,多数捐款都是针对单个病患。”据陈香自己描述,近年已极少参与这类公开募捐或个人求助,对钱款实际去向、管理水平的存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从蚂蚁金服公益平台和腾讯公益获知,网络募捐的善款将直接进入慈善组织账户,并不在平台停留。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杨思斌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是公开募捐的项目,善款都会直接流向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账户,后续的钱款使用仍需要该组织审批、下放。”

——善款使用不是谜!回来看看项目进展
你会回看捐赠项目的后续进展吗?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多位捐赠人,答案都是否定的。“捐完就不关注了。”曾在轻松筹给朋友的家人捐过100元治疗费的王艳(化名)如是说。
可见,捐赠人“一键行善”后,很少会回看项目进展甚至进行监督。按照《慈善法》规定,捐赠人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慈善组织应当及时主动向捐赠人反馈有关情况。慈善组织开展定向募捐的,应当及时向捐赠人告知募捐情况、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
在“小朋友画廊活动”的募捐页面,发起机构展示了首批善款的详细用途,包括具体项目名称、数量、单价和预算总金额。此前有媒体对善款去向提出质疑,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给出的解释是,每笔善款使用均向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具备公募资格)进行申报审批。
《慈善法》规定,若捐赠人发现遭遇了骗捐,可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
编辑:曾珂
关键词:慈善法 网络募捐超10亿人次


冰城哈尔滨举行第四届采冰节
新一轮也门和谈在瑞典举行
利比亚可能于明年2月举行宪法公投
我国成功发射沙特-5A/5B卫星 搭载发射10颗小卫星
“大雪”时节冬管忙
宪法日活动进校园
奥地利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即将返回中国
纽约举行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