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时代更需要“钢铁院士”的家国情怀
“我正在补充近年来钢铁领域的新进展,准备后年再版这本书。”崔崑手里拿着的,是他在81岁时动笔写作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这本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由一位耄耋老人以6年之力,在电脑前独自敲打而成。“崔老本身就是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说,崔崑用60年党龄、70年教龄,为国家钢铁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诠释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时下社会的语境面前,一位80多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完全可以很好地享受晚年生活,然而崔崑院士居然81岁开始独自学习计算机软件、电子绘图,将一生的研究编辑成书。拒绝配备秘书,亲自整理资料,历时6年完成了1754页,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尽管这部书的价值在业内无可估量,但崔院士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利益,不仅如此,一件衬衣穿30年的一生节俭的老院士,却把夫妻一生的全部积蓄42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
其实,类似崔崑这样的院士、老科学家、老教授在以往媒体报道中并不鲜见,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工作在田间地头,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日前去世的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不但被称为“中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古代冶金现代实验方法开拓者,中国工程教育改革领航员”,先生为人的谦逊豁达、质朴儒雅,平易近人更被誉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稍有细心就不难发现,这些德高望重、淡泊名利、一生勤俭却又为中国科学事业奠定基础和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老院士、老科学家、老教授们,几乎都是在我们国家物质经济最落后的年代,要么是舍弃国外丰厚待遇依然回归、要么是国家公派出国学成归来,均是在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依靠艰苦奋斗学习锻炼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的见证者。而支撑他们把一生奉献给国家的原动力,无疑就是坚定的信仰。在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心目中,把自己学习钻研的全部成就奉献给国家,能为国家献一己之力就是“不枉此生”。用崔崑院士自己的话说,“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说4个字就概括了——勤奋、报国!”,而这四个字在今天看来更是弥足珍贵。
经济利益驱动,可以催人勤奋却不能造就踏实,可以重赏之下出勇夫却带不来发自内心的忠诚。再留意以往媒体的报道,更不难发现,无论被曝出的学术造假、山寨科技、甚至为某些科技站台等各种乱象基本都与老一辈科学家毫不沾边,这也足以说明坚定的信念可以超越一切利益驱动,甚至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心无旁骛。
时代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拥有“钢铁院士”般的信念和家国情怀,只有当信念战胜私利,才能让我们的科技和各项事业发展变得更加健康;只有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戒除浮躁,文明发展的脚步才能变得更加沉稳;也只有坚定和恪守信念,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才能重新焕发,很多由利益诱发的不良风气才能够一去不返。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院士 国情 情怀 钢铁院士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