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近百岁仍骑自行车卖报 113岁抗战老兵的最后时光
113岁抗战老兵的最后时光
老兵董济民经历“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全过程;近百岁仍骑自行车卖报
董济民
性别:男
籍贯:河北乐亭
去世时间:9月6日
终年:113岁
去世原因:器官衰竭
生前事迹:经历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到抗战胜利的全过程

董济民113岁了。
百岁之后,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完饭,就靠着两张报纸和固定的3个新闻频道,打发一天的光阴。
这个吃饭快、耳朵背,奉“莫生气”为长寿秘诀的“小老头”,几乎没跟家人提起过“那段经历”。
——那段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14年的“老兵”经历,及不愿打自己人甘当“逃兵”的经历。
“可能是不愿回忆,也可能是老得记不清了”。他的儿子董希武说。
9月3日,在一片“坚持”声中,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并一度病危的董济民,在病床上等来了抗战胜利72周年。3天后,这位目前已知大陆最年长抗战老兵,因器官衰竭去世。
董希武不觉得父亲是个百岁老人,虽然他“记不起孙辈的名字”了。“他活得平静、自然,一生没有追求过什么,死后也没有未了的心愿。”
百岁卖报人
生命的最后几年,董济民几乎很少出门了。
“他年纪很大了,身边已经没有同龄的朋友,所以外面对他也就没有什么吸引了。”儿子董希武说。
他晚年“幽居”在朝阳一处高楼里,20平米卧室内的物件,能满足他所有的生活需求。
起床后,喝杯牛奶配一些点心;空闲时间,仔细翻两张报纸看看;睡前看会儿电视:北京台看本地新闻,中央一套看国家新闻,中央四套看国际新闻。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有人觉得,董老的晚年算得上“孤独”。但董希武聊起这些,倒觉得父亲是个挺有趣的“小老头”。
在他眼里,父亲像个“孩子”,“只要给他一处舒服的住所,给他做喜欢的饭菜,凡事顺着他陪着他,他就能自己过得很好很开心了。”
日子往前数到76岁那年,闲不住的董济民,找来一辆三轮车,操起了“卖报”的营生。
董希武记得,那段时间,父亲每天凌晨三点多出门,赶到邮局拿报纸,然后蹬着车跑到大街上摆摊。“那时报纸几分钱一份,老爷子每天回来兜里揣着一把钢镚儿,然后趴桌子上数,从中抽取一部分交给邮局,剩下的存起来。”
家人担心,几次劝他歇着,老爷子总利落地跨上车,显示自己“身体没问题”。
这个秀水街的“卖报老头儿”,直到近百岁,还骑着自行车取报、卖报。
据媒体报道,董济民负担着一家及老母亲养老、治病费用。他平时过得极“抠儿”,但心地特别善良,赶上买报纸的人没零钱,都会让人先拿走报纸,第二天再还钱。
“仙气儿”
董济民一直“自律”,生活很简单,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法则”。
每天早上,董济民要睡到自然醒,被人叫醒是件“不太舒服的事”。不过,他醒的时间会随着季节变化。“太阳升起得晚,他醒得就晚,升得早,醒得也就早。”
对食物,他也有“三不吃”的讲究:硬的不吃,凉的不吃,剩的不吃。但这个年过百岁的老人,吃起红烧肉,却是“满心欢喜”。
多次去拜访的薛刚笑称,“董老”身上有股“仙气儿”,精神头儿非常好。
董济民个头不高,清瘦,110岁生日时的照片里,他留着弦月般白净的一小撮胡须,脸上甚至没有明显的皱纹,神色泰然。
薛刚记得,初次见面时,自己还为跟董老留了“同款胡子”得意。没想到,董老指着他的胡子说,年轻人不要留胡子,显老。
再次登门,他胡子没刮,结果老人家再次提起。
每次拜访,董老总要一一和大家握手,告别时,再一一握一遍。有趣的是,老人家握手时,还会刻意使点劲,然后问道,“你看我是不是还很有劲儿?”
直到离世,董家都没有请过保姆。他自己打扫卧室,能穿衣走路,拒绝拄拐,偶尔上下楼梯时,也要坚持先自己慢慢挪一段。家人只能在旁伸手护着,一脸无奈。
这位百岁老人,没有收藏研究或侍弄花草等喜好,甚至连“能惹他生气的事儿都没有”。
即便是“文革”期间,他被批斗为“历史反革命”,遣返回老伴的故乡河南,一家人在亲戚家借一间旧屋,挤在一张床上。
“白天跟着爸妈下地干活,每天吃杂面红薯,还得挖野菜充饥。”董希武说,无论日子多难,父亲从不抱怨,常说要“随遇而安”。
他对子女也极为包容,连最调皮捣蛋“从父亲口袋里偷钢镚儿”的董希武,也没能让父亲发火。
如今,“董老”的书桌上还贴着自己写的几个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墙上挂着一则《莫生气》语录。
“他就是这么个人。”董希武说,父亲每日都要念一遍,时间久了,自己也熟知几句,“别人生气我不气,儿孙琐事随他去。”
“老兵”和“逃兵”
就是这么个平淡无奇的老人,身上却背负着一段沉重的家国史。
董济民几乎从未主动向家人提起这段经历,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段历史对董希武来说,一直是个谜。
“小时候不懂,经常问父亲以前是干什么的,他总是一句带过,当兵的。”董希武以为父亲不愿提及,直到2014年早春的一天,关爱抗战老兵组织来访。
据媒体报道,负责审核老兵身份的志愿者袁健介绍,当时大部分健在的抗战老兵都是1943年、1944年入伍,“七七事变”后入伍的都很少,更别说“九一八”后就入伍的了。
“老人家走出屋,跟我们一一握手,完全不像个百岁老人。”登门拜访的组织成员王广军回忆。
对于年轻时的抗战经历,董老跟其他老兵的侃侃而谈不同,只说了大概,但当问及为什么当兵时,老人沉思了一会,然后起身,高声吟唱《松花江上》。
这首透着“九一八事变”悲愤情怀的歌曲,曾在抗战时期广为流传。家人说,每年9月18日这天,老爷子都会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老兵的故事,也从这里讲起。
生于河北乐亭的董济民,在“闯关东”浪潮中,年幼时就随着家里迁往吉林。念了几年私塾后,他在当地有名的百货店当学徒,打算盘、理账目。
“九一八事变”后,董济民辞职加入冯占海带领的部队。一年后,部队在张家口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3军,他任军部少尉文书。
“太惨了,到处是尸体,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董济民形容战争的残酷。他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及贵州的独山战役等,14年见证了从东北沦陷到抗战胜利的全过程。
那时,董济民已是少校军衔。然而,解放战争打响后,他当了“逃兵”。
“我当兵不后悔,但那是为了打日本兵。我离开部队也不后悔,因为不想打自己人。”董济民曾对儿子提起此事。
董希武说,这是父亲少有的,主动的诉说。
他一直觉得,父亲身上有种老兵的风骨,动作利落,行坐端正。
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那天,他看到111岁的父亲衣着整齐,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阅兵仪式开始。
抗战老兵乘车路过天安门的时候,董济民眼圈红了,对着电视机,用力抬起手敬了个礼。
【寄语】
小时候常问父亲以前是干什么的,他总是一句带过,当兵的。他这百年人生,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活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没有主动追求过什么,死后也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董济民之子董希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明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抗战 老兵 董济 济民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