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西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纪实:高原光景日日新
脱贫攻坚主战场面积:120万平方公里;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人;
贫困发生率:17.15%,远远高于全国4.5%的平均率;
贫困人口分布:有60%居住于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地带;
脱贫成本:6万—8万元/每个建档立卡人口,远高于全国2万元/每个建档立卡人口的平均成本。
——这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期间面临的脱贫攻坚形势。
“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确保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即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这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向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全区320万干部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广袤的雪域高原,将建成全面小康的人间乐土。西藏的广大干部群众感慨,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有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这样伟大的目标和任务才会被提出,才能够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西藏工作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西藏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脱贫攻坚热潮中。
开局良好——
14. 7万贫困人口率先脱贫
8月24日,记者来到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
这个村庄曾是旧西藏农奴主的庄园,1959年在西藏最早进行民主改革,是最早唱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村子。
沿着整洁宽阔的乡村公路直达村庄,记者遇到了交通拥堵。驻村第一书记卓玛告诉记者,全村241户人家拥有小轿车100多辆。
克松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农机具经销专业等10个专业合作社,还有部分村民跑运输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村民们在去年全部实现脱贫。
没有对比就没有说服力。
66岁的仁旦次仁是克松村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也是一名农奴的后代。“我的父亲是一名朗生,就是那种身份最低的农奴,无偿劳动而且没有任何自由,连交租的资格都没有。小时候兄弟姐妹9个人,和父母住在一间紧挨着牛棚的土坯房里,全家只有一床被子。每天四处乞讨。”回忆起年幼时的悲惨生活,老人神色凝重,“是共产党来了,每户分配土地和牛羊,大家才过上了‘人’的生活。”
如今,仁旦次仁住在政府补贴建造的两层藏式小楼里,自己每个季度有1350元的老党员补贴,儿子儿媳贷款购买了大客车在镇上跑客运,两个孙子分别考上了拉萨商校和中国石油大学,学费由自治区教育部门全额补贴。
巨变发生在克松村而不止于克松村,西藏5400多个村子的面貌都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日新月异。(下转第四版)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陆华东告诉记者,全区在脱贫攻坚战中部署了“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着重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2016年,全区统筹整合交通、农牧、水利等行业部门涉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51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8.15万亩,新增352个行政村通公路,新建成49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4个。
数据显示,2016年西藏共有1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得到国家确认,1008个贫困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0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其中5个县申请国家考核评估。
今年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省际交叉考核组对西藏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西藏被评为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份之一。
易地扶贫——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云到雪域云成山,山到高原山是海。
高入云端的群山是西藏独特的风景,也给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高难度。
对居住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区和深山峡谷地带的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成了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高海拔地区和深山峡谷地带多是灾害多发区,村庄密度低,有些地方方圆几百里才有一个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同时,这些地方又是大骨节病、风湿病等地方病多发区,医疗保障难度大。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实施易地搬迁是最好的办法。推动贫困群众向城镇、资源较富集、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地区搬迁,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集约效应。”陆华东说。
8月22日,记者来到拉萨河畔的“四季吉祥村”。这个易地搬迁村以打造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小镇为目标,将安置区分为4个区、12条主干道、365套安置房,分别对应四季、12个月、365天,365套二层藏式小楼排成了一个爱心的轮廓。
村党支部书记索朗央吉介绍,新村是2016年8月动工建设,当年的12月15日完成建设。来自曲水县5乡1镇17个村的贫困户和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的287户1325名村民入驻新村。四季吉祥村邻近的净土产业园区内,分布着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奶牛养殖场等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已经吸纳新村480人就业,每人月均工资3000元。
“新村在选址时就考虑到了村民们的就业创业需求,确保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索朗央吉说。
在拉萨市曲水县的另一处搬迁新村“三有村”,村委会主任尼玛告诉记者,“三有村”的命名就是“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的寓意。村子里除了新居和医疗卫生设施,还建设了花卉种植基地、养鸡场、养牛场,作为村集体企业为大家提供就业岗位并发放红利。
据了解,2016年西藏完成353个安置区(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投资48.2亿元,7.7万人全部搬迁入住。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安置区(点)285个,已完成投资14.8亿元,竣工搬迁入住1440人,年内将建成搬迁点450个、搬迁16.8万人。
陆华东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西藏计划对26.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对23.8万人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对26.2万人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对18.9万人实施发展教育脱贫;对24.4万人实施社会兜底脱贫。“我们的建档立卡人口一共是59万人,每种扶贫方式不是单一的,有的对象同时适用两三种扶贫政策。”
生态扶贫——
守护绿水青山 共享生态红利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对于同时拥有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种资源的西藏干部群众来说感受最为深刻。
8月29日,林芝市鲁朗景区内,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山口观景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观赏由原始森林组成的林海景观,遥望南迦巴瓦峰雪山。山谷景区内的草原上,游客们兴致勃勃地体验骑马、响箭等当地民俗旅游项目。
景区内的罗布村内,村民卓玛的二层藏式小楼装修一新,屋檐上挂着“卓玛家庭旅馆”的牌子。她们家的收入原来就靠夫妻二人打工务农,一年有不到5万元的收入。经营民宿后到今年8月份已经收入8万元。
罗布村驻村第一书记凌源俪介绍,全村80户人家,目前已经开办家庭旅馆49家,床位近1000张,还有的农牧民从事与旅游有关的劳务服务工作,采集的松茸、虫草等特产也能在小镇就近销售,村民们100%吃上了旅游饭。
按照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期间的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将动员全区954个具备旅游资源的村,共约6万群众参与旅游产品加工、进行旅游服务等项目,实现增收致富。
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共享生态红利。
8月28日,在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公益林专业管理站,64岁的专业护林队队长索朗班旦告诉记者,他从事护林工作已经40多年了,是错高乡最资深的护林员。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管理站的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站里共有3名专业管护人员,3名生态护林员。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最忙碌的时节,大家要24小时轮流巡山和值班。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政研规划处处长普正学介绍,除了专业的管护人员,自治区专门设置了护林员、野保员、情报员等生态岗位,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每年予以3000元补贴。2016年安排了50万个岗位,今年新增20万个,在扶贫的同时,调动大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教育扶贫——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8月24日,在山南市隆子县列麦村,记者在贫困户仓决卓嘎的家里看到了这样一份台账——山南市贫困户“一户一档、一人一账”台账,上面注明了致贫的原因“因学”。原来,她的两个儿子分别升入了大学,长子西若桑旦就读拉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规划专业,次子洛桑旦增就读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根据台账记录,西若桑旦自大一开始教育相关部门每学年返还学杂费2000元。仓决卓嘎告诉记者,洛桑旦增在天津就读后缴纳了学费等6000元,结果教育部门返还回8000多元,增加了2000元的生活补助。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杜建功介绍,自治区对考入高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并补助生活费资金。对于就读师范及农牧林水地矿类相关专业的学生,还给予每年6600元(含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的免费教育补助资金。目的就是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辍学,贫困户不因学致贫,以此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在招生方面,自治区落实国家专项和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向农牧民子女倾斜。今年农牧民子女参加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5.4%;实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职对口高职招生计划,录取1340人。
自治区在实现15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提高教育“三包”政策补助标准。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各类区各学段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经费标准从年生均3240元提高到3480元。
此外,全国已有21个省市设有西藏班(校),其中70%的招生名额面向农牧民子女。目前有在校学生近3万人。
杜建功介绍,为了让高海拔地区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自治区还实行了异地就学模式。目前,已经在拉萨市建立了三所那曲中学和一所阿里中学,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的学生转来就读后,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立下愚公移山志,不信东风唤不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援藏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力拼搏,乘势而上,与全国人民一道大踏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亮 代 玲)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脱贫 西藏 贫困 扶贫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