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 民族电影大放异彩
近日,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落下帷幕。本次电影节首次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民族题材电影因此备受瞩目。
民族电影展作为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一个单独环节至今已经6年。以往参展的少数民族电影都是10部左右,今年则有20部参加展映,数量翻番。从质量上来说,无论是电影的叙事风格还是后期制作,也都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参展影片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魅力,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影感受。
从1948年第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开始,民族电影发展伴随着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经历了发展、频荡和转型等几个阶段。本届电影节上,针对民族电影发展方向问题,一场讨论少数民族电影文化自信和商业价值的高峰论坛也同时举行。众多电影人和媒体人通过电影评奖、颁奖、中外新片展映、学术研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探讨电影突围之路。
参加论坛的专家认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把传统的“意象”美学话语同电影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理论话语进行对话并对接起来,实现互补互动,就会驶入主流电影的主航道。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类型化创作很关键,民族电影缺少类型化,未来应形成一个全球与本土、综合与个性相结合的崭新视角,构建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新观念。
民族电影要体现民族精神,借势发展。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不仅包括伦理道德观,也包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些电影从剧中人物的服饰、道具等来看的确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但由于电影表达的思想感情、艺术趣味均落后于时代,违背了观众不断变化着的审美喜好,终将不能大卖。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电影的民族化必须充分重视大众,但大众文化纷繁复杂,其中可谓不乏糟粕,要合理取舍,避免落入“媚俗”“恶搞”的怪圈。应让大众这一电影市场的主体充分参与到民族化的进程中来,站在大众文化立场上,取其有利部分并将其融入电影的文化精神中,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注意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体现文化自信。
据报道,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产量每年稳定在50部左右,还有数量可观的纪录片和民族志电影。民族电影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诺日吉玛》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大奖,《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获得了“华表奖”,去年以来,《喜马拉雅•天梯》等影片在院线放映,取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让人看到了民族题材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米广弘)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电影 民族 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