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司法公开 力度空前
北京律师戚连峰经常到全国各地代理案件。每到一处,他都会把当地法院甚至具体某个法庭、法官的判决找来研究,分析类似案件的审判思路、结果,从而制定合适的诉讼策略。
“现在要查判决很方便。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输入几个关键词,近几年的案件全都能查出来。”戚连峰说,对许多从未打过官司的当事人来讲,提前做做“功课”,可以为诉讼行为提供指引,避免盲目诉讼,从而选择适合的纠纷解决机制。
8月23日,中国裁判文书网迎来上线后的重要节点——总访问量突破100亿次。网站累计公开裁判文书超过3247万篇,包含7600余篇民族语言文书,日均访问量达1729万人次,单日最高访问量达5000万人次,超过17.5亿的访问量来自海外,访问范围覆盖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年前的2013年7月1日,当中国裁判文书网这一全国统一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正式上线时,不少人对在网上公开裁判文书这种做法感到新鲜,对司法公开的创新力度感到惊讶。如今,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数据库,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司法的窗口和门户。
最高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李亮说:“裁判文书上网有助于实现裁判标准和尺度的统一,为新型、疑难案件办理提供参考借鉴,倒逼法官不断提升司法能力、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成为法院内外的共识。5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建成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裁判文书公开网、执行信息公开网、庭审直播网,全国3200多个法院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向社会公开审判执行信息。不断深化的司法公开有力促进了司法公正,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点评:案例是法治的细胞,是微缩的法治。现在,由于裁判文书大规模公开,人们不仅可以迅速检索到所需案件信息,还能实现各类“细胞”的大数据实证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各类法律现象。而且,借助各种碎片化技术手段,人们甚至能够观察、分析“细胞”内部更小的分析单位,深度挖掘判决文书所蕴含的法治资源。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公开 文书 司法 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