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风雨四十载 热血铸就中国高铁品牌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有成效、最伟大的改革。无论工业、商业还是个体手工业都在改革的浪潮中顺应市场规律,自我作出调整。计划经济的束缚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初具规模到飞跃发展,从简陋陈旧到世界领先,在四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奇迹,造就了伟大的时代。
继“熊猫外交”“乒乓外交”之后,今天,中国的外交又多了一张新名片叫“高铁外交”。除了在国内纵横驰骋,成为客运主力之外,目前,中国高铁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亚洲、欧洲、非洲等世界各地,正在用其快捷的速度、安全高超的工艺、舒适的服务,征服着全世界,造福着全人类。
在中国高铁崛起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铁路刚刚起步,那时候的记忆似乎是灰色的。陈旧的站台、吱吱呀呀的座椅、还有那永远也看不到头的人流等等。现在,一些上岁数的老人似乎还不愿意提起“春运”这个字眼,因为以前这段旅程似乎并不那么舒适,晃来晃去的绿皮车,挤得水泄不通,各种味道混杂,就连厕所那么一个狭窄的小地方竟然塞进去五六个人,可以想象当时的春运给人们留下什么样的记忆。
时间并不太遥远,随着铁路系统的一次次大规模提速、升级、改造,车厢变得干净卫生起来,服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Z字头直达列车出现,旅游列车出现,人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铁老大”能够放下身段,开始脱离计划经济的桎梏,面向市场做出改革,让人们感到了惊喜。
很快,动车组出现,高铁线路铺设。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高水准的硬件水平,不断完善的便民措施……中国铁路似乎就在一转眼之间完美转身。现在的高铁动车水平已是世界一流。在宽敞明亮的车厢内,热水、餐饮、空调、可调整座椅,再加上和航空同样热情周到的服务,这不由得让一些经历过改革初期“春运”的老人激动得热泪满面。是啊!这变化太快了,也太大了。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负重前行的四十年,对于中国铁路来说是砥砺前行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吸收,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造,说出来都是一段一段的艰难奋斗史。中国铁路人的热血、中国铁路人的锲而不舍感动了社会,感动了世界,他们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中国高铁”这个品牌。
四十年风雨不多,但足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力量,四十年时光不长,但足以让世界震撼。中国高铁,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赵志虎)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中国 高铁 铁路 十年 风雨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