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艺术品也有独一无二“身份证”
在大众印象中,艺术品鉴定是一件看上去高深莫测的事情: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围着一幅字画或一件瓷器反复端详,几句云山雾罩的内行话就能决定一件艺术品的真伪和价值高低。这种完全依赖经验的“眼学鉴定”,从夏代先民制作陶器之日起到现在,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然而,成立不到三年的北京华力必维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对艺术品鉴定这个古老的行业进行颠覆,它们希望运用高科技的力量,让艺术品鉴定拥有科学的行业标准和作业流程,让外行消费者也能放心购买艺术品,不用担心被骗。
在华力必维的艺术品鉴证中心标准实验室,一幅山水画平躺在一台类似扫描仪的仪器底座上方,接受仪器给它做“全身体检”。“这是我们进行鉴定的核心设备——赫菲二代艺术品鉴证智能信息采集平台,设备上的工业相机会在艺术品身上随机选取几个点,采集识别其中的微观信息,比如纸张纤维、色彩、结构等。有了这些独一无二的信息,就可以为艺术品办一张‘身份证’了。”华力必维创始人李晟透露,根据不同种类艺术品的鉴定需求,赫菲二代可以支持60倍-200倍不同程度的放大,采集过程最快7分钟就能完成。
采集到的数据,全部进入华力必维创建的“艺+1艺术品鉴证智能大数据平台”。数据库里,记载着大量艺术品的鉴证数据、交易数据、融通数据等信息,为艺术品鉴定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库还专门建立了艺术家档案,目前已采集6000多位艺术家的相关信息,为鉴定提供参考,比如,光是张大千作品中出现的灰色,就有400多种。
李晟曾从事商品检验行业,他发现,消费者在超市里买东西,怕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往往会仔细翻看商品包装上的生产厂家、成分、条形码等各种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确定产品优劣。如果将商品检验的思路用在艺术品鉴定上,通过各类可考、可验、可查的信息确定一件艺术品的身份,不是很令人放心吗?基于这一思路,华力必维创设了一整套艺术品鉴定的流程和技术。
如果一件已经被采集过信息的艺术品第二次送来鉴定,采集平台和数据库还能认得出这件艺术品吗?这就得靠华力必维研发的图像溯源技术了。也就是说,这项技术能够通过扫描检索,自动从艺术品身上找到此前选取的那几个点,从而确认艺术品的真伪。李晟介绍说:“市场上有不少能扫描采集艺术品信息的设备,但它们的抗干扰性比较差,如果艺术品第一次和第二次放置的位置出现一丁点儿偏差,或者艺术品上有些破损,那些设备就找不到第一次选取地的那几个点了,这也就意味着信息采集失去了意义。但我们的图像溯源技术通过多层感知算法,从不同层面定位一个点,这样就算艺术品位置有调整,仪器还是能准确定位。”
当一件艺术品终于验明正身,一项防伪技术将保证能把它与伪品区别开来,这便是华力必维开发的艺术片防伪标签。它的原理是,在液态情况下,朝标签内部打入气泡,标签里的聚酯材料便会出现很多随机生成的气泡,气泡上特定角度的折射率决定了每个标签都是独一无二难以模仿的。把标签贴在艺术品鉴定证书上或艺术品上,艺术品的身份便得到了肯定。这种标签耐用性非常强,使用年限至少为100年。目前,华力必维已为6000多件艺术品提供鉴定评估服务,颁出将近10万张鉴定证书,可鉴定9大类800多种艺术品。
“传统的艺术品鉴定缺乏规范,很多术语都很模糊,比如‘颜色艳火’‘泛贼光’,太难以描述了。再比如陶瓷的釉色,青色、蓝色、黛色其实很难界定,都是靠主观感觉描述,不确定性太强。”李晟说。如果碰上浑水摸鱼的“专家”,就更是真伪莫辨。此外,鉴定经验也很难一代代传承下去,很多名家去世后,其生平所见所学也就失传了。在李晟看来,技术的进步,正好可以为艺术品鉴定这一行业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支撑,“通过科技,我们能够更好地去探索中国书画的色彩规则,更好地展示中国艺术品光与影、色与釉的魅力,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载体。在此过程中,科技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艺术品 鉴定 品鉴 信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