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沙海风口”植树八载:乘着绿色去脱贫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7日电(记者白佳丽、顾煜)“父儿斗天地,汗水湿黄沙。十年艰辛苦,笑看树成林。”年逾六旬的李鹏结束一天的劳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写下这首诗。用时8年,他将2000亩黄沙变成了“绿宝盆”。
2009年,新疆退休干部李鹏卖掉房产,拿着全部积蓄,在家人的支持下去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种树。
他只身来到受风沙侵蚀严重的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这里地处全县中最大的风口,“沙包两米高,沟有两米深”。他选中400亩沙地,种植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的枣树。李鹏坚信——愈艰苦,愈需要绿色和发展。
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年均潜在蒸发量是降雨量的74倍,民间流传着“和田人民苦,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的顺口溜。历史上,策勒县城“风吹城跑”,因沙漠侵袭3次搬迁。上世纪80年代,沙漠前沿距县城只有1公里多。
李鹏操着不流利的维吾尔语,从平整沙包、一棵一棵种下防风林,到改善土壤,再一次一次补种枣树,他和当地几个维吾尔族老乡整整干了两年,改造出可以耕种的“田地”。种植防风林时,他不顾胃疼,仍裹着棉袄在林带中守护一夜。第二天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胃黏膜大面积脱落、胃穿孔先兆。”
经过8年,李鹏种植的枣林扩大到2000亩,4万余株防风林木、70余万株枣树锁住这片沙漠,挡住了漫天飞扬的黄沙。
和田地区紧邻沙漠,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人均耕地不足1亩。阿日希村是贫困村,2009年全村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仅2000余元。李鹏种树,更想实现治沙与治穷双赢。
“只要扛得起坎土曼(一种农具),就继续干下去,为了生活,更为保护自己的家。”买买江·司马伊力从枣园建立时就在此工作,现在每年有3万元的稳定收入。他用这些钱买羊,承包土地,种枣树,盖新房,一家6口人年收入达10万元,早已超过国家脱贫标准线。在枣园中工作的农民每天都有几十人,李鹏当日结清工钱。
沙漠边种树,投入大、收益慢,最初几年红枣尚未挂果,李鹏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搞基础建设,几乎借遍了亲朋好友。为节省支出,一身沾满土的迷彩服,一碗拌面,就是一天的生活,但却从未拖欠过农民一天的工钱。2014年起,枣园一年有了500吨左右稳定的红枣产量。
据李鹏统计,去年枣园解决当地用工2万余人次,发放工资200多万元,当年阿日希村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李鹏还无偿向农民传授红枣种植、管护技术。
眼下,李鹏正在忙着建设红枣加工厂,期待这个有5000吨加工能力的厂子建好后能够提高红枣附加值。“加工厂将面向当地的所有百姓。”李鹏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沙漠 绿色 脱贫 沙海风口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