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杨进: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多世纪,他被称为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了一项项空白。他就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进。近日,这位“爱迪生”走过了人生最后一座桥梁,转身与世人告别。
已故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生前曾称赞杨进:“他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正处“文革”后期。在那个极左年代,更改原方案对于个人命运来说,风险很大。当时,杨进负责侯西线禹门口黄河铁路桥独孔单跨144米的钢桁梁架设。在水深40米、流速4到5米每秒的峡口施工时,他将技术上难于实施的深水临时墩方案改为“全伸臂拖拉架设法”,成功将重2100吨的钢桁梁一次拖拉架设在两岸桥台上,节约了资源,这一案例被西南交通大学编入高校教材。
工作上,杨进从不满足于已有成绩。他设计的汕头市礐石大桥是国内首座钢箱梁与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共用的混合梁斜拉桥,这是国内首次采用钢箱梁与预应力砼箱梁混合的斜拉桥方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是杨进的弟子。昔日的学生如今已跻身大师行列,他这样评价恩师:“他身上满是创新的细胞,可谓艺高人胆大。”
上世纪90年代初,汕头海湾大桥修建时,杨进在对汕头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而后果断将已中标的钢梁斜拉桥主桥方案改为现代大跨度悬索桥方案,妥善解决了强台风地区空气动力稳定性难题。
据介绍,当时建造悬索桥所需的高强度钢丝主缆只能从意大利进口。通过建造这座桥,技术人员把主缆的性能、要求等都弄清楚了,国内生产主缆的厂家也从此发展起来。
汕头海湾大桥历时4年建成通车,实现了中国想要修建一座悬索桥的百年梦想。中国两院院士、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教授到汕头考察时,曾赞誉该桥为“桥梁明珠”。
杨进常说:“不要总盯着外国如何如何,要多一点自主创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2年11月,世界首例三塔两跨钢箱梁悬索桥——泰州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整个桥梁界为之震惊。这一极具想象力的创新结构同样出自杨进之手。
三塔双主跨钢箱梁悬索桥方案,不仅节约成本,还能适应长江河势的变化;同时,水中只有一个主塔基础,也能最大限度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降低船舶撞击风险;另外,三塔双主跨悬索桥下水面开阔,对船舶航行的影响较少。
此后,国内修建的马鞍山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思路。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高宗余说,鹦鹉洲长江大桥本可以一跨过江,但考虑到与周围景致的协调及对两岸江滩的保护,最终设计成三塔四跨悬索桥,造价也节约了至少20亿元。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桥梁 工程勘察 专家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