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媒体变革勿忘价值坚守
近日,2017腾讯媒体+峰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现场,撰写新闻稿的不是记者,而是一个名叫“Dreamwriter”的智能机器人。嘉宾发言刚结束,没几分钟,一篇像模像样的新闻稿就出炉了,速度和质量都让参会者吓了一跳。“我感觉离失业更近了。”不少媒体人在会后这样自嘲,虽有调侃成分,但对内心的触动却很真实:未来的新闻是怎样的?媒体将会是什么形态?记者又该如何生存?
变革不只发生在媒体从业者当中。技术之变,带来媒体形态之变,触发传播结构之变,进而是人类生活之变。比如,不少人有晚上睡觉前翻翻新闻客户端的习惯,也有不少人早晨一睡醒就刷微信朋友圈。这次峰会发布的《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数据支持:57.2%的用户通常在家里的床上用手机看新闻,在各种场景中占比最高。睡觉场所变成阅读场所,移动互联网、全天候的新闻生产机制、多元化的新闻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要素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习惯。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在代际之间画出如此清晰的界线。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三连表情包”:三个完全一样的表情图像连在一起,配上三组不同文字,构成一次完整的意思表达。而当年轻人把这样的内容发给爸妈时,换来的通常是一脸疑惑。表情包、网生词、亚文化……这些现象之所以让上一代人“看不懂”,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借助互联网,不同的群体得以创造海量的内容要素、多元化的符号体系,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层。可以说,技术改变的不只是传播和媒介,也不只是日常生活,而是今天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
技术迭代,模式更新,亦容易带来内容的野蛮生长,需要加以警醒。调查显示,81.9%的用户认为获取有深度的独家内容比较困难;75.8%的用户看到过新闻的反转。“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已成为今天网络媒体生态的真实写照。而社交媒体塑造下,更加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同样也滋生着情绪化、极端化的风险。当媒体人马虎地咀嚼着事实,又毫无节制地宣泄情绪时,由此带来的伤害和裂痕已经显而易见。正因如此,我们才格外需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素养,用理性守护良性的公共空间。
无论媒体形态怎样变化,高质量的信息、原创的内容、深度的思考,都会是稀缺品。目前媒体领域的最新变化,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知识平台知乎被今日头条挖墙脚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渐成媒体行业热点,付费阅读在不少平台旗开得胜……这些现象正提醒我们重温一些古老的经验:在信息爆炸、知识生产成本低廉的时代,拥有真正的信息和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而审慎、专业、客观等品质,依然是媒体从业者必须坚守的美德。
新时代背景下,媒体领域的变革不过是技术蓬勃发展的一个侧影。透过媒体变革的窗口,我们看到是人类与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关系的多重面向。这对于理解我们时代的科技与人文,进而思考何为我们时代的价值坚守,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媒体 变革 坚守 新闻 价值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