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生态养海 拥海而兴
进入11月下旬,海风吹在脸上已有些刺骨,但温州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渔家乐的生意依旧红火。
“全靠修复了这片沙滩!”这是东岙村人给出的答案,言语里满是自豪。2016年,总投入4.76亿元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落户洞头。一年多来,随着项目的实施,人们欣喜地发现,赤潮减少、海水变清、沙滩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在沙滩的勾连下,人海相亲相近,小渔村也由此兴盛起来。
以海兴国、人海和谐。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对此,洞头人的感触尤为深刻。
1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到洞头列岛调研半岛工程建设。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曾嘱咐洞头人,“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山体、岛礁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
而今,半岛工程已经建成,洞头也由县变区,但不曾变化的,是洞头人保护海洋的初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后,洞头更是率全国之先,明确不再围垦滩涂,并积极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做好保护、修复、提升三篇文章,加快建设“海上花园”,谱写了一首新时代人海和谐的动人恋曲。
一片被修复的沙滩
“自从东岙沙滩修复后,今年营业额至少翻了一倍。”东海渔家老板洪求强的朋友圈,记录了东岙村的点滴变化:白净沙滩映衬着碧海蓝天,沙滩边环绕着渔家民宿。135米长的沙滩上,孩子们追逐嬉戏。“在家门口吹海风、玩沙子,仿佛回到了从前。”洪求强说。
“回到了从前”,是满满的欣喜,也是对现今洞头沙滩整治修复成果的认可。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填海造地、取沙建房、建造码头的影响下,一处处洁白美丽的沙滩,开始消失于视野。挖土车在沙滩上不分日夜地开采,面积达1.84万平方米的东岙沙滩,最后竟只剩下裸露的碎石。
人们无度的索取,换来大海无声的抗议。那些年里,洞头海洋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赤潮频频出现,羊栖菜大量减产,养殖户亏损严重。海水受到污染,辛苦捕来的海鲜,不敢吃了;岛礁破坏严重,原本珍贵的贝类,逐渐消失。
靠海吃海的日子难以为继,小渔村日渐颓败,不少村民只得进城打工。现实面前,洞头人幡然醒悟,靠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换来的发展,不可能长久。
2016年,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落户洞头,东岙段被纳入项目建设重点,其中包括沙滩修复和海洋生态廊道等建设。2017年1月,投资总概算达850万元的东岙沙滩修复工程启动。当东岙村前的沙滩开始吹沙、施工车进驻后,村民们满心欢喜。7月,洞头区这片最有名的沙滩终于恢复原貌,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原本离去的村民,再度回到村里,办起渔家乐和民宿。洪求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曾经的小门面,如今也摆开了阵势。
沙滩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村里环境好了,带动的是整个东岙村旅游业的提质增效。眼下,这个陆域面积仅0.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1500多人的小渔村,涉旅人员就达600余人。旺季时,东岙村50家民宿,几乎天天客满、一房难求。
“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身为海岛区县,要在保护的同时,加快修复海洋生态,还海洋以宁静、和谐、美丽。”区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李昌达说。
一块被拯救的礁石
或许体会过失去的痛苦,如今,洞头人对海洋资源倍加珍惜。
在鹿西乡,工作人员叶明伟带我们看了一块并不“壮观”的礁石:“为了保护这块天然‘老虎礁’,鹿西人迫切想造的综合交通码头,也往后推迟了一年。”
鹿西乡位于洞头区东北部的鹿西岛上,乡以岛为名,至今岛民依旧靠船出行。1992年改造的鹿西港码头,是乡里最主要的码头。由于狭小和老旧,许多大型船只难以靠岸,已严重制约了鹿西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鹿西综合交通码头开始筹备。最初,码头选址在鹿西岛西南方的“老虎礁”,该处水域开阔,水深条件良好,临近老码头,交通便利。工程即将施工时,部分乡民提出意见,认为“老虎礁”是鹿西岛的标志性景观,应当予以保护。
面对乡民的诉求,洞头区政府确立保护不可再生的岸礁海岸线旅游资源的政策,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现在码头选址向西北方向横向平移了200米,移至已开发利用的人工岸线区域,并对原方案进行集约化设计,通过提升码头综合利用率及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以减少占用宝贵的岸线资源。”洞头区交通局副局长谢铭说,为此工期不惜延误一年,造价增加约200万元。
不只是鹿西综合交通码头,小三盘通村公路、中心渔港港区道路二期工程等项目,均为了保护沙滩、海湾、岸礁等优质自然海洋生态资源,而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和线路。
“发展”与“保护”,并非总是并行不悖,更好地“有所为”,坚决地“有所不为”,这是洞头的取与舍,也是他们守护海洋的决心。
一处被叫停的围垦区
从码头的重新规划、道路的重新设计,再到滩涂围而不填的创新,折射的是新时代洞头人的“耕海之道”。
眼下,“梦幻海湾项目”正在建设中。这是洞头迄今为止,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不过它的“看点”并不在此,“人造蓝海、围而不填”才是亮点所在。
2015年,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还在向海洋寻求更多发展空间之时,洞头就明确,今后对新增的涉海工程,不得进行围填海审批;对早已确权可填的3710亩海域,则通过围而不填的创新之举,尽最大可能保护海洋生态。
“梦幻海湾模式”,正是围而不填的一种做法。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海洋局的赞许与支持。
围而不填的意义何在?“‘梦幻海湾’整个项目,将以透水构筑物的形式建造,不对海域进行填海,全部打桩,然后再在上面建造相关建筑物,建筑物下面依然是海。”李昌达表示,海洋是洞头的命脉。一个项目要用海,首先考虑对生态环境会否造成破坏,如果会,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如今,蓝色海湾整治通过实施岸线资源整治修复、沿海村居改造升级、生态廊道建设等项目,海岸线变靓了、村容村貌变净了、海岛变美了。美丽海岛轮廓逐步呈现,引来大批客商投资,渔民逐步实现转产转业。
尝到生态回馈的洞头人更加清醒,选择项目更加挑剔严格。他们坚持经济生态化目标,政绩的“指挥棒”,清晰指向绿色生态、蓝色发展。
近年来,洞头投放人工鱼礁9万余立方空体,建成152公顷海洋牧场示范区和1053公顷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助推振兴东海鱼仓。在南、北爿山(鹿西鸟岛)实施筑巢引鸟工程,有效保护51种海洋鸟类繁衍生息。
同时,洞头不断创新制度建设。《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在全国首个获批实施;出台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在县一级率先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编制完成洞头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海域利用规划、海岛保护规划、海域海岛整治修复规划等。
洞天福地,从此开头。从上世纪的伸手索取、肆意开发,再到如今的生态养海、反哺大海,洞头人坚信,海洋不仅意味着生命,意味着资源,更意味着未来。如今,行走在这座拥海而兴的小岛上,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洞头 生态 沙滩 保护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