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大舞台·大机遇·大梦想——三代台商接力书写“登陆传奇”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大舞台·大机遇·大梦想——三代台商接力书写“登陆传奇”
新华社记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商跨越海峡,投资大陆,搭乘大陆经济发展快车,逐步从福建、珠三角、长三角扩展到环渤海、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西进,西进,再西进。在大陆这个全球瞩目的大舞台上,台商抓住机遇、趁势而起,实现自身不断发展,也为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们的脚步遍及大陆各地,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不断升级,实力不断壮大,书写了闪亮的“登陆传奇”。
“刚开始真是‘摸着石头过河’”
鸿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不久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将台商在大陆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把劳动密集型工作搬到大陆,再渐渐把技术带进来、把产品卖出去,而当下这个阶段,两岸开始“融合发展”。
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郭台铭隔年到大陆考察,1989年就西进设厂。“刚开始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利用大陆便宜的劳动力,把台湾成本高的产业转过来。”他说。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台商投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并予以较大优惠与便利,掀起台商赴大陆投资第一波高潮。
1989年,34岁的李文勋来到重庆考察。“当年重庆像大农村,全市只有扬子江宾馆和重庆宾馆有几台出租车,只有两座跨江大桥……”他说。
李文勋认为,西南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具备燃气热水器热销的重要基础。一番思量后,他决定投资160万美元建一座热水器厂,由此在重庆站住了脚。
“我来重庆28年,这里早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我见证了重庆从内陆老工业城市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变,也看到越来越多台商聚焦重庆。”李文勋说。
“卡位大陆市场,就应该快、快、快”
大陆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深化,台商来大陆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持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投资区域由珠三角、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向环渤海、东北及中西部地区逐步延伸,制造业显现突出的集群现象。
郭台铭表示,这一阶段,台商慢慢把制造、管理技术带进来,把产品卖出去,大多数还是做外销生意。例如富士康就逐渐把机械加工、模具制造、金属零件加工制造、电子组装和设计等技术转入大陆。
“大陆——要去,要去,要去!”1989年的第一次大陆之旅,改变了张秀琬对大陆市场的想象。“哇!人那么多,这个市场太大了!我看了好兴奋。”
1993年,在各种质疑声中,张秀琬下定决心,带着元祖品牌闯荡上海滩。“卡位大陆市场,就应该快、快、快。这样的市场,你不掌握就很难过。”张秀琬甚至感觉是在被时代推着走,“67天,我的店和厂都开了,真是日夜兼程”。
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清楚地记得1995年到厦门考察的情景:机场旁边都是简易搭盖的铁皮屋,直奔考察地开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红土飞扬,路上车很少,高楼也不多……
得益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加上经营有方,从事建材贸易的吴家莹生意越做越大,慢慢延伸到餐饮、外国品牌电器代理等。
“最该感谢政府的优惠政策。”吴家莹说,“当年台商主要做外销,相关政策让台企在开拓海外市场中占了很大优势。”
“大陆在进步,台商也要转型升级”
2008年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轨道后,两岸“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进程加快,两岸经贸往来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局面。台企开始转型发展,加大拓展大陆内需市场,注重打造品牌。金融、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成为台商投资新亮点,同时北上、内迁步伐明显加快。
郭台铭说,台商越来越注重大陆市场,尤其在大陆技术、人才发展起来后,两岸企业合作更密切,富士康与阿里、摩拜等大陆企业都有合作,利用大陆在互联网应用上的优势,实现互补,携手走向世界。
“大陆已成为‘世界市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吴家莹说,在工业4.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台商要优化产品,适应市场竞争规律,跟着大环境、大时代走,才能生存、发展。
2000年,宋志平辞去台湾的工作到大陆打拼。目前他在厦门翔安经营休闲农业,并搭上大陆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开设了网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林铭田1993年来大陆设厂,主要产品是卫星天线。如今,他的头衔是银杏湖农业休闲观光有限公司董事长。投入了15年时间和全部积蓄,林铭田将一片荒山打造成南京文化新地标——银杏湖景区,完成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华丽转身”。“大陆在进步,台商也要转型升级、提高品质。”他说。
“带着梦乘风破浪”
2016年6月,26岁的郭秉伦告别台湾,只身来到厦门创业。专长于文创行销和设计的他设计了一款奶茶叫“极作”,毛笔书写的品名充满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初来乍到,虽然还不太适应,但郭秉伦对未来充满信心。“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所以很多想法需要磨合。我来这边做创意营销,就是在加速思想的交流。”
台商西进大陆投资兴业热潮不断,截至2017年9月底,大陆批准台资项目累计已超过10万个,实际使用台资累计逾660亿美元。据粗估,台资企业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超过1000万个。
台商扎根大陆发展事业的同时,也日益融入大陆社会。台湾年代厨卫董事长黄锦勋在重庆打拼20多年,近几年他的儿子和女婿陆续从台湾来到重庆,接过生意“接力棒”,一家三代都成了“重庆人”。往年,黄锦勋都会回台湾过年,今年家中亲属大部分都在重庆,一家人头一回在大陆“围炉”团聚。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困难,但大陆对台商的政策始终未变,始终欢迎、关心台商,我们很感动。”黄锦勋说,越是困难的时候,台商越应为两岸关系发展作出贡献。希望有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走走看看,来工作、生活,亲身感受大陆的繁荣发展,从内心深处认同“两岸一家亲”。
创业之余,郭秉伦将在大陆一年的经历写成了歌:“用满心的希望把路照亮/努力的辛酸/对成功的渴望/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慢慢地去感受这的温暖/慢慢成长/逐渐茁壮/带着勇敢的梦乘风破浪”。
他说,台湾年轻人应该多来大陆开拓眼界,这里处处充满机遇。(执笔:刘欢 参与采写:付敏、陈旺、许晓青、陈寂、何磊静、赵宇飞)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大陆 台商 重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