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女子艾滋病戒毒大队里的重生

生命“荒原”的守望 女子艾滋病戒毒大队里的绝望与重生
求死
张艺决定杀死自己。
她尝试着找到利刃割腕,没死;又想找到高地跳楼,未遂。最后,她开始拒绝吃药,准备用这种看似不太痛苦的办法了结自己的生命。
噩梦开始在张艺14岁那一年。她第一次尝试了被称为“包子”的冰毒。朋友拿来一袋“粉”,放在锡纸上,用打火机烫出白烟给张艺吸,仅仅一口,就让她兴奋了三天三夜,没吃东西,没睡觉,一直打游戏。
由于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她早早就开始社会上认识的朋友“鬼混”——逃课、夜不归宿,甚至退学。后来,她越陷越深,每天吸食毒品比一日三餐还规律。
2016年4月,吸毒被抓的张艺被送到江北女子戒毒所,经历了生理脱毒阶段后,经过体检,发现自己染上了艾滋病,紧接着被送到了重庆西山坪的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
十一月末的重庆,凉风习习,西山坪半山腰的深墙铁院之中,依然绿意盎然。一群穿着蓝色衣服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正在广场上活动。
张艺被送到这里,一个特殊的场所——全市唯一一所专门管理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地方,一个进来之初充满冷漠、绝望、暴戾的“荒原”。
张艺回忆道:“也许就是被我的男友传染的吧。”得知自己染上艾滋病后,她非常害怕,“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更别说父母。”她对此选择隐瞒。
她说,她本想着好好表现,争取戒掉毒瘾,开始新的生活,但查出艾滋病后,她就不再抱幻想了,感觉每一天都那么长、那么慢,感觉自己随时会死掉,活不到出去的那一天。即使活着出去,也要整天忍受别人歧视的目光。再加上没法向父母交代,她对人生彻底没有了信心,只想着早点解脱。
“她们都说艾滋病是绝症,我活不长了,活起太痛苦,不如一了百了。”说起求死心切的那段日子,张艺说,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幸亏有人把她叫醒。
叫醒张艺的人名叫廖天晴,是女子戒毒艾滋病专管大队民警。为了让张艺振作起来,她多次找她谈心,并且专门和张艺的父母沟通情况,让他们来探望。
张艺看到父亲的白头发,又多了,本来就严厉而寡言的父亲,望着女儿,哭得像个孩子。母亲,对着她一阵嘘寒问暖,临走时还留下一封信。“我爸妈都没文化,不善言辞,没想到他们还会给我写信。”那封信,至今被张艺收藏在枕头下面,戒毒难在心瘾,每当觉得自己需要力量,她便会从枕头下抽出父母的信,含着泪,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我们都是女人,她的绝望,我能体会。” 廖天晴说,上个月是张艺20岁生日,干警们专门为她准备了小惊喜。当张艺看到从屋子里端出蛋糕的那一刻,她哭得一塌糊涂。好久好久没人给她过生日,3年?5年?久到已经快忘记蛋糕的甜蜜滋味。那天,一群艾滋病戒毒人员和干警围着张艺,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望着分到手里的蛋糕,因为特殊“缘分”从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的她们,哭了又笑了。
渐渐地,张艺似乎看到了希望,她开始振作起来。现在的张艺,脸色开始有了光泽,婴儿肥的圆脸蛋,配着齐耳短发,眼睛圆溜溜的,显得很精神,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不时说两句冷笑话,就像校园里穿着校服,和同学手挽手讨论着娱乐八卦的学生,青春飞扬。
虽然她皮肤粗糙而发黄,手背上布满一个个小凸起,但她老是笑着说,会好的。“万一我按时吃药,能把病医好呢?我还想出去开个小店,自己当老板。”张艺说着自己的未来梦想,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稚嫩的脸庞,似乎还没有感受过现实的残酷。

自弃
刘丽是来自重庆大足的戒毒人员,四十八岁的她已经是第3次进强戒所。
“我以前在外面想干什么干什么,没人能管得了我。才进来的时候我跟干警对着干,处处找麻烦。”比如干警发了药,她转身便故意扔在地上,用脚碾碎,还叫着:“您让我吃,我偏不吃!”
干警发的药是医生根据诊断结果,为每个人制定的治疗方案而配的,每天早晚9点各发一次。民警发现刘丽的“小动作”后,每次送药便端着杯子,一个一个挨着发,看着刘丽咽下去后才离开。
刘丽年纪大了,抵抗力一度下降,小感冒不断,甚至频繁发烧,在大队医院里连续输液。
有一天,她正躺在床上输液,迷迷糊糊中感觉到一只手伸过来贴在她的额头上停留了一会,接着,耳边传来廖天晴的声音:“还烧不烧?温度好像降下来一点。”
这个不起眼的动作,让病中的刘丽一下想到了年迈的母亲。自从她得了艾滋病,除了年过七十的老母亲敢碰触她外,平日里的亲戚朋友都开始疏远她,甚至说话的时候都恨不得隔着“银河般的距离”,生怕刘丽的唾沫会飞过来传染到他们。
每个艾滋病戒毒人员刚来的时候,打架、吵架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且戒毒人员非常冷漠,彼此之间交流少,还非常的敏感,一个不起眼的歧视动作、一个细微的眼神都有可能戳中她们愤怒的神经,也可能埋葬他们希望的光亮。
“阿嚏!”感冒了的刘丽一时没忍住,口水唾沫伴随着鼻腔口腔强大的气流一起,喷射到了廖天晴的脸上。而此时,廖天晴正在和心情低落的她面对面地聊天。一声喷嚏过后,世界仿佛凝固了,两人四目相对,刘丽不敢说话,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刘丽满以为廖天晴会大发脾气,然后神情紧张地冲去厕所洗,她甚至做好了准备接受廖天晴的责骂。可是没有,廖天晴微微叹了口气,说到:“把纸递给我呀。”廖天晴拿纸将脸擦了擦,便继续着刚才谈心的话题。等到她们都睡下后,廖天晴才来到洗手间,用肥皂对面部进行仔细清洗。
真心换真情,干警们的举动让刘丽坚硬的内心逐渐柔软。她说,现在不会对着干了,因为舍不得,干警们都是她的家人,甚至比家人还要亲。如今刘丽在这里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还会锻炼身体,有什么困难也可以直接找干警或找医生。“她们不会歧视我们,比外面好多了。”

劝生
这个不大的院子,一同生活着两类女人,她们一方携带艾滋病毒,或绝望或狂躁,另一方因为职责所在,整日与艾滋病毒携带者零距离,都游走在生命边缘。
有外人来探访,都会在戒毒干警的引领下,上缴身份证、手机、相机,经过重重审核,一连经过多道门卡,才走进戒毒所。这里,一般人进不去,也不想去,除了廖天晴一样的戒毒干警。
廖天晴调到女子艾滋病专管大队工作7年多了,为了不让老人担心,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她是管理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干警,回想起刚来时候的窘迫,她至今难忘。
蚊子咬了戒毒人员一口,又来咬自己怎么办?会不会感染?这是廖天晴刚到工作岗位最害怕的问题之一。廖天晴每天强撑着干完自己的本职工作,表面上若无其事的她,其实一天洗手十多次,一到家就洗澡,不把皮肤搓红誓不罢休。
后来,老干警跟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个个拥抱的场景让她感触很深。在经过培训,了解基本常识后,她渐渐消除了心里的畏惧。
在艾滋病专管区,像廖天晴一样兢兢业业的干警还有很多。一次,戒毒人员生活区的污水处理池管道堵塞,分管生活卫生工作的干警二话不说,用手去掏堵塞物,却不小心划破手套,手指流血,吃了好几个月的阻断药。
通过注射方式吸毒的人员,往往身上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引起皮肤破裂,血流不止。曾经有一名学员不小心碰到伤口,鲜血直流,几名年轻的女干警把学员送到了医院,沿途几乎面不改色地照看着她。其中一名干警事后告诉同事,“当时身上感觉有千百万只虫子来回爬。”
廖天晴说,接触艾滋病人员的干警每年都有一次特殊的查体,就是HIV阳性检测。大家每次在抽血的时候,心就像悬在空中一样。在拿到检测报告之前的这段时间,就好像是等待判决,直到拿到检测报告结果,看到“阴性”两个字,心才落回原处。
专管大队院子的空地被隔成三部分,吃饭、活动以及晾晒被褥、鞋子,从宿舍的窗户缝隙往里望,她们正蜷缩在床上午休,那场景,和大学寝室没什么两样,平静而简单。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也希望除了戒毒所,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对这些人员有更多地包容和关注,多一份温暖就多一份希望。不要让她们最后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廖天晴相信,给他们一条出路,一份信心,才是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方式。
(华龙网记者报道 文/祝可 文中艾滋病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艾滋病 戒毒 干警 天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